【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今译】
委曲反能保全,屈就反能伸展,低洼反能充盈,敝旧反能生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己夸耀,反能见功;不自我矜持,反能长久。
正因为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和他争。古人所说的“委曲可以保全”等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的。
【引述】
常人所见只是事物的表象,看不到事物的里层。老子以其丰富的生活经验所透出的智慧,来观照现实世界中种种事象的活动。他认为:
(一)事物常在对待关系中产生,我们必须对于事物的两端都能加以彻察。
(二)我们必须从正面去透视负面的意义,对于负面意义的把握,更能显现出正面的内涵。
(三)所谓正面与负面,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它们经常是一种依存的关系,甚至于经常是浮面与根底的关系。常人对于事物的执取,往往急功近利,只贪图眼前的喜好,老子则晓喻人们,要伸展视野,观赏枝叶的繁盛,同时也应注视根底的牢固。有结实的根,才能长出丰盛的叶来。由于事物的这种依存关系,所以老子认为:在“曲” 里面存在着“全”的道理;在“枉”里面存在着“直”的道理;在“洼”里面存在着“盈”的道理;在“敝”里面存在着“新”的道理。因而,在“曲”和“全”,“ 枉”和“直”,“ 洼”和“盈”的两端中,把握了其中之底层的一面,自然可以得着显相的另一面。
常人总喜欢追逐事物的显相,芸芸众生莫不亟亟于求“全”求“盈”或急急于张扬显溢,因而引起无数纷争。求全之道,莫过于“不争”。“ 不争”之道,在于“不自见(现)”、“不自是”、“ 不自伐”、“ 不自矜”。而本章开头所说的“曲”、“枉”、“ 洼”、“敝”,也都具有“不争”的内涵。
从本章内容领悟了多少呢?欢迎发表评论,我们一起交流学习!
文章说明:内容参照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