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脾气急”“要求高”的家长,会因为孩子做事儿慢,说话吞吞吐吐,就包办代替。这样培养的孩子普遍存在依赖性强,缺乏自信心,不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愿等问题,为什么家长做了这么多,孩子还是这样“低能”呢?
案例
放学了,天天和小刚噘着嘴、皱着眉头一前一后走出校门,两位妈妈赶紧迎了上去。“小刚踢我!”天天委屈地说。“不是这样的!我走的好好的,天天从后面推了我一把,差点把我推倒,我说他,他还不服气!”小刚说起话来声情并茂,看着孩子激动的样子,小刚妈妈说:“小刚啊,不要着急,慢慢说。”天天歪着头慢悠悠地说:“不是的,是因为他……,因为……。”天天越着急越说不出话来,天天妈妈瞪了他一眼,转身拉着小刚的手说:“小刚啊,阿姨经常跟天天讲小朋友要好好相处,不要打架,他肯定不是故意推你的,他是想跟你玩吧?你俩不是好朋友吗,你别生气了,回头阿姨说他。”天天看着妈妈,张了张嘴想说什么但是又停住了,只是低着头一边围着小树转悠,一边踢脚下的石子。小刚把双手在胸前一交叉生气地说:“我是不会原谅他的!”天天妈妈赶紧把天天拉过来让他给小刚道歉,天天犹豫了一会,只能在妈妈的催促下不情愿地说了对不起。
这时,班主任老师过来讲了事情的原委,原来班级放学排队时小刚走得慢,没有跟上前面同学的速度影响了后面的队伍,走在后面的天天告诉小刚快点走,没起作用,情急之下就推了他一把,生气的小刚回身踢了天天一脚。在班主任地调解下,两个孩子握手言和、相互道歉后,跟着妈妈回家了。
分析
追究两个孩子打架的责任,问题并不全在天天身上,可是为什么天天不能像小刚一样表达自己的想法呢?
一、家长缺少培养孩子表达能力的意识
在我们的传统家庭教育观念里,很多家长喜欢让孩子听话、顺从,而不是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意愿,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甚至有时候,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解,对家长的观点提出抗议、质疑时,经常会被家长扣上“这孩子不听话,喜欢顶嘴”的帽子,从而打压了孩子表达想法的意愿。在案例中,两位妈妈的做法截然不同。小刚妈妈接纳了孩子的情绪并安抚孩子慢慢说,虽然话语简单,但是在鼓励小刚大胆表达。天天妈妈却没有让孩子开口,而是代替孩子去说,她用行动否定了天天。两个孩子的能力表现也截然相反,小刚大胆自信,清楚地表达想法,而天天却不能准确地表达。孩子的表现是家长教养方式的结果,天天妈妈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表达能力需要在日常沟通中培养,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提供表达的机会。
表达自己的想法是一种重要的能力,生活中事事都需要。中午想吃什么需要表达,让大家赞同你的想法需要表达,和朋友沟通感情需要表达……,表达是一种综合能力,不仅仅是流利地说,还有对事情的思考,内容的条理性,说服人时思维的辩证和逻辑性,它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一环,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
二、家长包办让孩子缺失表达的机会
每一位家长都是爱孩子的,但是有些家长什么事情都会帮孩子做好,小到每天要穿什么衣服,大到选择哪些兴趣班,通通由家长包办。甚至在需要孩子表达自己意愿时,也挺身而出包办了孩子的表达。这类家长往往比较强势,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很多家长觉得替孩子做这做那是因为爱他们,但是,这种爱剥夺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机会,影响了孩子的表达和沟通,不利于个体的社会化。如果遇到事情不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代替孩子发言,无疑剥夺了孩子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孩子,不允许孩子辩解,剥夺了孩子思考问题,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依赖心理,让“服从”成了亲子关系间的基本准则,就像案例中的天天一样,遇到事情任由妈妈解决,不去主动表达和沟通,丧失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议
表达是人际交往的必备能力,表达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孩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让孩子在交往中游刃有余,在同学中脱颖而出,因此,家长要重视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
一、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家长要帮助孩子成长,在生活中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学会放手,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如选择衣服、安排周末时间、选择阅读书目等,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周末外出,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要穿的衣服,当然在选择之前,家长应该提前告诉孩子今天的天气和温度,适合穿哪种类型的衣服,然后让孩子自己找出想穿的衣服。如果孩子选的衣服不合适,家长也不要急着否定,让孩子自己出门在小区里走一圈,然后再决定穿什么衣服就可以了。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家长要表示尊重。在沟通过程中尊重孩子的想法,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在选择过程中,感受表达的益处,体验被尊重的快乐。
二、倾听孩子的表达
这个阶段的孩子,口头表达能力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发展,虽然逻辑思维还需要增强,但是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家长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诉说,鼓励孩子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其实鼓励孩子多说,不需要多么正式的场合或话题,放学路上,睡前饭后,可以找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导孩子多说,比如:聊聊喜欢的老师,说说学校里的趣事,讲讲读过的故事……。孩子说的时候,家长静下心来,认真倾听就是对孩子表达的一种鼓励。如果遇到像天天那样说不流畅的时候,家长不要像天天妈妈那样急着替孩子说,而是鼓励孩子“慢慢说,不着急”。家长要认真倾听,同时用鼓励的眼神、肯定的语言、亲切的动作给予孩子积极的回应,增强孩子表达的意愿与信心。
三、接纳孩子天真的想法
家长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促进孩子的思维发展。家长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也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意愿。家长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家长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问题,即使孩子表达的是一些幼稚天真的想法,家长也要接纳,不能随意嘲笑或贬低。比如孩子会用鸡蛋孵小鸡,当孩子说出这个想法的时候,家长不要嘲笑孩子“你又不是老母鸡怎么孵小鸡啊?”,家长可以问问孩子“你为什么要去孵小鸡”“你知道如何孵小鸡吗”……?通过提问给孩子表达的机会,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当然,家长也可以带孩子一起查阅资料找到孵小鸡的方法,帮孩子将想法付诸行动。家长的支持和尊重,会在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提升孩子的表达欲望。
四、正面引导孩子表达
清代思想家颜元曾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很多家长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喜欢用负面的语言,不仅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还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家长如何正面引导孩子呢?你希望孩子怎么样,你就怎么说。如:“你不要这么粗心”不如“你要注意一下这个地方,你是一个仔细的孩子”;“你怎么连话都说不清楚”不如“别着急,慢慢说”;“你真笨”不如“你再认真想一想”……。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说法效果是不一样的。
语言是有生命的,如同诗人安琪洛所说:“话语就像小小的能量子弹,射入肉眼所不能见的生命领域。我们虽看不见,它们却成为一种能量,充满在房间、家庭、环境和我们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