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1.22 闻斯行诸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问:“凡事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冉有问:“凡事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一听到就行动。”公西华说:“仲由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一听到就行动呢’;冉求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一听到就行动’。我有些糊涂了,斗胆想问问老师。”孔子说:“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激励他;仲由好勇胜人,所以我要压压他。”

感悟:

从这一段话中我们知道孔子面对不同的性格的学生,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冉有平时想的太多,做事不果断,所以孔子的做法是激励他;子路胆子非常大,勇武但莽撞,所以孔子的做法是让他去问一问父亲和兄长的意见,能够有思考和冷静的时间。

当老师能做到因材施教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们找到属于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特长。

我认为做父母也应该要这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加需要对孩子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给出对找出对应的引导方法。

把这个内容再扩大一点,我认为因材施教,事实上也是一种中庸。

任何事情按照孔子的分类,可以分为三类:过,不及,中庸。

孔子说:“过犹不及”,过和不及都不好。

“中庸”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以中为用,做任何事情都要恰到好处。这也是孔子的核心思想。

比如冉有想的太多,就是一种不及,不能付出行动,所以需要激励,他让前进。

而子路平时太过勇猛,做什么事都往前冲,那就是过,所以需要给他增加一点阻拦,让他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两者都是往中庸的部分调整。

中庸不仅仅可以用在教育学生身上,我们生活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用中庸思想。

比如说话,说得太多反而会起反效果。

作为家长如果在家里经常念叨孩子,那事实上这个唠叨就不起作用,这就是说得太过。

那有些人就会想:那我干脆就不管了,也不说他。那这就到事情的对立面去了,就是不及,如果我们不说,孩子可能并不能明白他为什么不能做或者他错在哪里。

那我们到底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去和孩子说,这件事就是我们需要不断去摸索的一个过程,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

中庸最难的地方也就是在这里,它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需要我们不断去摸索、去实践、去总结和反思,最终才能找到这个平衡点。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我们要持续去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我认为做到中庸就是一件难而正确的事情,它是一个需要终身践行的事情,需要我们持续去学习、去实践以及总结反思,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不知道你是否同意呢?如果同意请给我点赞,如果不同意,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表达你的观点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