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随着科技发展,能够把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尽可能的提高,即使150岁身体也像30-40岁。
但是有一点,无论科技如何发展,甚至有神的存在也无法改变——我们的自我意识终究有一天会消散。
那么在“生命”长度有限注定有限的情况下我们的目标就变成了尽可能增加生命的厚度。
首先,我们要明白自我意识的组成是个人性格+记忆。
其中性格和记忆都会随着经历或者时间改变。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有一个人之前叫老张,但是大家都叫他顺子,时间长了连他自己都忘了他叫老张了。
后来他搬去了新的地方,完全忘记了他作为老张的记忆。
这个时候虽然他在我们看来还是同一个人,但是自我意识完全改变了。
人的一生很短,性格和记忆也具有连续性,所以我们一般会把一个人的自我意识看做他固有的属性。
但是拉长时间来看,我们原本的记忆会随着其他记忆的涌入逐渐淡化直至消失。
而完全保留我们的记忆的代价就是我们失去了作为“人”的行为决策能力。
所以自我意识的消散是注定的。
好了,当我们认识到自我意识的消散是无可避免的时候应该是尽量增加生命的厚度。
那么什么是生命的厚度?
首先,要过不重复的生活。
YouTube上面有一个短片记录年轻人和老年人对于1分钟的直观感受。
同样的一分钟,老年人感觉时间流速明显快很多,实际上随着年龄的增大我们对于时间的流逝会变得迟钝,原因是我们在过重复的生活。
除了每天过不同的生活之外,增加生命厚度的事情判断依据就是做那些事后能够带来美好的回忆的事情。
唯一对我们生命有评价资格的人就是我们自己,在有限的生命里,做带来美好回忆的事情是过好我们生活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