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正月十五,神兽归笼。
家长们个个欢天喜地,纷纷开着大车小车,把在家闹腾了一个多月的熊孩子们,送到了校门口,看着小家伙们背着书包走进校门,大家都长长舒了一口气,总算清静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那代人上学时,是没有人车接车送的,大都是自己骑着自行车上下学。我记得我那时上高中骑的是青岛自行车厂生产的“大金鹿”牌自行车。
自行车,青岛人一开始叫作脚踏车,后来叫着叫着变成了脚(jue) 闸(zha) 车子。
这种叫法自然是青岛人自创的,大概是因为这种车用脚蹬才能走,用脚刹才能停的缘故吧。
自行车是上世纪初由德国传教士传入青岛,再由青岛传向各地。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自行车传入青岛后,青岛市区骑车的人反而不多,这是因为老青岛市区是依山而建,坡陡路弯,骑车上坡太费劲,下坡转弯刹不住车。
我骑车上学时,最头疼的是刮风下雨天。上下学要经过一段土路,黑土地的泥土一下雨就变成了粘土。骑是甭想了,只能推着车子走,走几步车轱辘就被粘土塞住了推不动,只好停在路边掰下根树枝抠一抠再走,如此三番五次,抠烦了,干脆扛着车子走,人骑车变成车骑人了。
记得有一首儿歌:小呀么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不怕风雨狂。(我是非常怕风雨狂的)
从这首儿歌可知,过去管学校叫学堂。胶东人却把上学读书叫做上书坊,听起来跟磨坊、油坊、染坊等各种作坊划为一类,都带个坊字。以前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学校这样一个教书育人高大上的地方,怎么会跟这些作坊混为一类呢?
其实古代的“书坊”并非是指“学校”,而是指“藏书、出版印刷乃至卖书的地方”。唐末五代乃至有宋一代,藏书馆院以及书肆俗语皆曰“书坊”。胶东人把学校叫做“书坊”,乃是对古语“书坊”一词的含义延伸,但其年代久远也可见一斑。
胶东人把古语延伸还有一个经典词叫“能矣”
胶东人常有如此对话——某人问,你能不能怎样怎样,另一个人答道“能矣”,或是“不能矣”。“矣”是一个文言助词,相当于白话中的“了”,如“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等等。胶东人至今“能矣”,胶东国学之深厚可知矣。
胶东人继承古语的同时,还能将其发扬光大,深入延伸。比如上文提到的“扎煞”一词,也有写成“奓沙”二字的,意思是象鸟儿一样张开翅膀,还被引伸到描写人的一种神情状态,指自鸣得意或心高气傲,跟东北人说“得瑟”意思差不多。
比如说,安阳来(胶东人的特有口头语,哎哟的意思。也有来历,我会另起一篇),看看把你奓沙地,佯似(假如)木有俩蛋儿在下面坠着,你是不是能上天?
胶东人骨子里的风趣幽默在这句调侃人的俗语中略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