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387。2020-2-10》
今天是庚子年戊寅月癸未日,正月十七,2020年2月10日星期一。
第二十一章【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上一节,船山讲解说,这一章分上下两段。
第一段是上两句"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讲的是理。讲理要先做区分,所以分为天和人,源自天的命名为性,由人而至的命名为教。
第二段是下两句"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讲的是事。事实描述要讲一致性,所以强调合于天的必然同于人,而尽人之性就能同乎于天。
船山继续讲解说,为了辨析终极理由,使我们展开区分的工作,分别命名了天、人、性、教,但理在事实上未尝不合,也就是说,这种区分仅仅是为了认识的需要而进行的,换言之,源自天的性和由人而至的教,原本就是贯通一致的,"才言性则固有其教,凡言教则无不率于性"。
同理,事实上的一致性之中,又包含着差异,正是这种同一性中包含的差异推动着运动和发展,也就是说,我们要在一致性中留意到区别,即彼此相向而行的动态,"‘自诚明,谓之性’,而因性自然者,为功于天;‘自明诚,谓之教’,则待教而成者,为功于人"。
读到这里,我想到的是几千年来流传至今的"万物一体"的观念,须知,这个观念跟我们在近现代提出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观念是不同的,后者描绘的世界图景是"精确的大时钟",即我们只要认识了规律,就能够操纵世界。世界是客观的世界,不存在任何目的和意义,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掌握规律,征服和改造自然。"万物一体"的观念则认为,人类是自然宇宙的一部分,我们和自然宇宙之间存在着有机的关系。诚然,有限的范围看时,彼此之间确实存在着"你有我就无,我有你就无"的竞争状况,但是,如何处理这种状况却并非只有竞争一途。
"万物一体"观念认为他者是我存在的条件,如果没有了他者,世上所有的一切都归我时,实际上我也是活不成的。这个他者,既包含他人,也包含自然宇宙,所以,竞争不仅不是唯一的,而且义要大于利。所以,我们才相信孔子说的仁义礼确实是第一原则。克制的美德因此而扎根于人性之中,虽然克制是违反本能的,却因此使人区别于禽兽而成为人。同时,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我既是视点,又是思点,也就是说,在这个有机整体中,只有人具有理性的思维能力,所以要主动退回一步审视宇宙人生,这就是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
两种世界观,发展出两种行动方针,当然,其结果也是不同的。
区分为了知其合一之处,合中亦有分之差异。万物一体,仁义礼智。
明天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中庸〉》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