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睡前翻开近日来的枕边书《地道风物•闽南》,恰巧阅到“风俗”这一章节,讲各种神各种戏。想起前段时间老家的朋友留言说“反正只知道拜拜,也不知道拜的哪路神仙”而乐。
实在在理,在大泉州的街头巷尾冷不丁一个转角就能遇见神。特别是除夕或是元宵,都能听到阿母说:“走,来先去拜**姑妈,再去拜**公…”,反正不容反驳,跟着去拜就对了。
只要有神的节日,肯定是离不开戏,小时候经常被问:“你们是去看吃还是看戏?”看戏无疑是件美事,小男仔看打戏,细娘仔看后台唱戏的各种化妆,但最终逃不了在戏台边上卖吃的摊子。
讲到唱戏,我总会想到我家阿公。忘记听哪位长辈说过,她见过阿公跟一位老友一唱一弹的情景。阿公是弹的那位,那位故友是唱的女声。那把琴不懂是什么琴,很小巧。我的脑海里自然能想象出来的是南音,但也只是想象。现如今也不知琴在何处。
想起阿公,有很多画面。那个炎热夏天在海边防护林编竹篾的阿公;那个爱喝小酒跟阿嫲吵嘴,又在阿嫲离世后默默流泪的阿公;每年妈祖出游前给各路神仙的坐骑轿子重新刷漆修葺,能工巧匠的阿公……清瘦高挑,经常翘着不太方便的腿笑眯眯的在老厝屋大厅里坐着一个人饮茶喝酒,推开大木门就能看见~
冷冷冷夜,即将到来的冬至,仿佛又看到冬至前夕,老厝阁楼上阿公忙着捏制一串串红白相间的元宝,还有各种各样的鸡鸭家禽,等待冬至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