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流传的一则故事:
“又是炎热小镇慵懒的一天。太阳高挂,街道无人,每个人都债台高筑,靠信用度日。这时,从外地来了一位有钱的旅客,他进了一家旅馆,拿出一张 1000 元钞票放在柜台,说想先看看房间,挑一间合适的过夜,就在此人上楼的时候----
店主抓了这张 1000 元钞,跑到隔壁屠户那里支付了他欠的肉钱。
屠夫有了 1000 元,横过马路付清了猪农的猪本钱。
猪农拿了 1000 元,出去付了他欠的饲料款。
那个卖饲料的老兄,拿到 1000 元赶忙去付清他召Ji的钱 1000 元 ,
这名J女冲到旅馆付了她所欠的房钱。
旅馆店主忙把这 1000 元放到柜台上,以免旅客下楼时起疑。此时那人正下楼来,拿起 1000 元,声称没一间满意的,他把钱收进口袋,走了……
这一天,没有人生产了什么东西,也没有人得到什么东西,可全镇的债务都清了,大家很开心。"
看似荒唐的故事,1000元的周转,带来5000元GDP的创造。
想起这则故事源于对财富增长,GDP提高的思考。前些日子去台湾,看到台湾经济增长的停滞,台湾的友人大都艳羡大陆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机会。对比蔡英文和马英九,经济政策的影响在于大陆客带来的流动价值。可以预见,没有大陆对台的经济拉动,台湾的区域发展依旧会陷在滞涨中。如同过去二十年的日本。也像97之前的香港。对于狭小的区域经济体,流转的经济在一定的投资周期后一定会陷入被动循环中,不得不向外拓展。当向外受阻,军国主义升级就会带来战争。这似乎是个死循环。问题的核心在于:增长是否是衡量经济的唯一指标。
流动性的评估包括的要素有:地域、人口、经济基础、科学技术、社会文化等;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最终要回到人上,人口的基数和流转的意愿度以及价值判断是推动增长的根因。众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资金流转,在于用尽可能低的成本撬动尽可能高的价值,是基于人的高杠杆回报。但对于众筹项目的增长价值似乎也存在一定的瓶颈,这个瓶颈与大经济环境的增长瓶颈类似。所以回到基础问题:增长是否是判断经济健康的唯一标准?
(待续,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