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达利欧在《原则》一书中写道:“尽管赚钱很好,但拥有有意义的工作和人际关系要比赚钱好得多。对我而言,有意义的工作是指一项我能全身心投入的使命;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是指我既深深地关心对方,对方也深深地关心我。”
周末中国科技馆报告厅的讲座质量还是挺高的,我们经常预约好,带孩子一起来这里聆听各路科普专家的分享,受益良多。2018年6月24日下午的大家小课-疯狂理科生之顶级学霸是如何炼成的,来了四位科学研究的专家:
姜鹏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中国天眼 FAST测试组组长
张劲硕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 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人
赵榕 中国数字科技馆《榕哥烙科》科普脱口秀主持人,资深科普宅男
高云峰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力学专家,青少年科普教育专家
他们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讲述了各自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成长经历。其中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对自己现在做的事情充满兴趣,正是这个兴趣让他们在各自领域里成长为资深专家,成为了他们领域中的学霸。
一、天眼建设路上的情怀
1、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 简称 FAST。从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在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喀斯特洼坑中落成启用,开始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天眼”方圆5公里将成为“静默区”。截止2018年初 ,中国天眼共发现51颗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11颗已被确认为新脉冲星。
2、天眼选址:选址“大窝凼”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地貌最接近FAST的造型,工程开挖量最小;二是这里的喀斯特地质可以保障雨水向地下渗透,不会在表面淤积而损坏和腐蚀望远镜;三是射电望远镜需要一处“静土”,“大窝凼”附近5千米半径之内没有一个乡镇,无线电环境理想。
3、天眼从构想到实现,面临众多科学和工程上的挑战,充满了困难和艰辛,但最终一一解决,并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勇于直面问题,坚持不懈的想办法找路子,肯定会有比较好的结果。姜鹏以索网钢缆问题、天眼实验舱抗风装置等为例再现了他们这一群有情怀的科研人员充满智慧工作。
FAST工程虽然落成启用了,但是优化调试工作持续进行,不断的提高天眼的测量精度。给他们点赞。
二、"左一"博士如何混进学霸圈
国家动物博物馆的张劲硕博士,蝙蝠专家,不愧为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讲起故事语言风趣有吸引力,轻松易懂。
1、从小爱玩,学习一般。小时候他父母经常带他去北京动物园,之后是他自己每周跑动物园,可以看出从小就喜欢动物,在参观动物园时,他还喜欢用笔抄下动物的描述说明。但学业欠佳,高考时只考上北京农学院读园艺专业,整天跟蔬菜植物打交道。
2、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大学一年级,张劲硕在《中国科学报》的科普周刊上看到了连续刊登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树义考察亚马孙野生动物的系列文章,这一看便着了迷。抱着试试的心态,张劲硕给张树义写了封信,表达了自己对动物的兴趣,问了些问题,告诉了张树义自己长大后也想当一名动物学家的愿望。没想到,很快,张树义有了回信儿,约去见面。让张劲硕更没想到的是,刚见第一面,张树义就把办公室钥匙交给了他,让他常来办公室看书。于是,大学四年,乘坐小公共来往于北京农学院与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成为了张劲硕生活的常态。这个园艺专业的学生开始跟着张树义研究起了蝙蝠。
3、兴趣支撑,终成学霸。2002年大学毕业,张劲硕来到了动物研究所做了三年临时工。后来考取了动物所的硕士研究生,至此开始真正“名正言顺地”做起了蝙蝠分类学研究。2007年,张劲硕与老师张树义等发现了一个蝙蝠新种——北京宽耳蝠,并将相关论文发表在了美国《哺乳动物学杂志》上。
三、喜欢科普的榕哥
《榕哥烙科》是中国科学技术馆推出的一款科普脱口秀栏目,风趣却不失内涵,让您在欢乐中学习科学。榕哥讲述了他辗转多年,最终干上了科普工作,在《榕哥烙科》中找到了兴趣爱好与工作完美结合点,从而乐此不彼。
四、创客与科普教育之路
高云峰老师可以说是这次活动中最理科生的了,也是名副其实的学霸。
知识内化成能力。他的个人经验总结非常中肯:小时候看过大量书籍,很多与学习没有关系,但是先积累足够的知识,再有后面内化的基础。知识只有通过内化才能形成能力:通过观察收集信息,发现问题;通过思考进行判断和决策,分析问题;然后通过实践不断修改反馈完成,从而解决问题,最终内化成个人能力。
高老师在清华有个创客平台,提供学生利用科学知识和原理,自己动手设计制作各种科学装置。他的科普道具都是自己动手制作的。
整场活动下来,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兴趣爱好是最好的敲门砖,并在过程中转化成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和引擎,兴趣使得我们能够全身心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