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的拳友都喜欢去追求所谓的内家拳内劲,但是却一知半解,咬文嚼字。使得自己无法走入真正的内家拳大门。今天就从两种发力模式的原理、人体筋膜系统的生理特点及分布、筋骨力发力的几种方式、内劲的发力核心、如何练习筋骨力等问题展开探讨,希望能帮助到各位。
引言:
在太极拳的拳论中有:“劲起于脚,形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于是很多太极拳习练者就机械的理解为打拳时发力是用脚去蹬地产生地面反作用力,从腿开始往上,节节贯穿到腰胯手臂的。这样的结果就是越是想发力凶猛,蹬地就越要用力,腰胯旋转的就要越快。于是乎,就有了太极拳要加强腿部肌肉力量的说法。
"劲起于脚"这句话并没有问题,说的是力量的一种状态。但是现在很多人却把它当成太极拳的一种技术要领或者发力标准来练习,这就偏离了内家拳内劲发力的本源。
其实武术并没有什么外家拳和内家拳之分,这样的叫法是后来人为了方便区分拳法的发力及内在修养方式而人为添加的。其实,不论什么拳,其发力方式无外乎就是两种。
第一种,依靠伸缩肌肉产生力量。
人体一共有206块骨头,639块肌肉。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通过收缩牵动骨骼绕关节而活动实现的。其实就是连接关节两侧的骨头发生的杠杆作用,肌肉提供动力。然后我们的复杂运动也是通过多个关节的杠杆运动而实现。
我们做屈肘动作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肘关节向内旋转;
伸肘动作,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肘关节向外旋转打直;
当手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肘关节放松保持自然微屈。
这种发力方式,你想要出拳速度快,力量大,就必须加强肌肉的收缩能力,包括能提高出拳速度和力量的转腰转胯涉及到的所有肌肉群,那么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和其他相关肌肉都必须非常强壮才能提高这样的能力。所采用的方法就是通过极致运动和蛋白质补充来增加肌肉纤维的收缩力量和体积(或者是手臂截面积的大小),比如拉力训练、哑铃、单杠、俯卧撑、举重等。
但是,这种通过肌肉收缩发力的方式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往往练习过后,会感觉精疲力尽、气喘吁吁、口干舌燥,大汗淋漓、心跳加快、反应也跟着变慢。同时,随着肌肉力量变大,对于关节处的破坏力也随之增加。你看很多的奥运选手,伤病特别多,就是因为极致锻炼(当然,他们是为国家争取荣誉的高尚精神)。比如奥运跨栏世界冠军刘翔的跟腱断裂、篮球巨人姚明的膝盖受伤等等。我们普通人,其实也遭遇到过这种情况,比如扭腰力量过大会伤到腰及脊柱,比如太久没运动突然跑步会拉到肌肉韧带等。
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会萎缩,关节退化,骨骼会因为密度降低而变脆,力量也会因为脏腑和气血功能变差而变小,那么你的功力就自然下降得很快,这也是很多的体育运动只适合年轻人一样。有一个词叫做青春饭,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种,依靠放长肢体产生筋骨力。
我们古代武术家中的有识之士一般是医、武、易不分家的,他们从中华的传统医学观点来思考,认为过度运用肌肉力量来练习武术,并不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反而是一种大量消耗元气的训练方式。
后来发现,除了肌肉力量之外,人体还有第二套力量系统——筋骨力系统。即由贯通全身上下,连接身体内外的韧带、肌腱、筋膜的弹性伸缩和张力提供的力量来源。
筋有多大的力量呢?这个问题如果没有思考过的话,还真的想象不到。你看我们的手指头,没有什么肌肉,但是我们抓住单杠可以支撑住我们的身体,举重运动员甚至可以抓起数倍于身体的重量。可想而知,韧带的拉力之大。
我们全身的韧带、肌腱和筋膜是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是相通的。如果能够通过一定的方法做针对性的训练,让全身的筋都协同发力,那个力量是恐怖的。
但是筋的发力并不同于肌肉的收缩用力,它是通过放长肢体,产生弹性,就像一根皮筋,你把它拉开来以后一松手,"啪"发打在手上,眼泪都能疼出来。很多人喜欢用五张弓来形容这样的弹性内劲,也是通过拉开筋骨,产生弹性拉力。
由此可见,筋骨力是一种先蓄力后发力的发力方法。这样的发力方式,可以像皮筋一样拉开后的回弹,可以像弹簧一样压缩后的释放,可以像柔软的皮鞭一样把它甩出去的传递,还可以像水波纹一样从一个中心点向四周扩散出去,更可以像手榴弹爆炸一样的极速膨胀的空间挤压。
练习筋骨力的方式很多,其基本方法就是通过放长身体和圆润折叠,把全身的韧带、筋膜充分拉伸撑拔,增强其厚度、柔韧性和弹力。
韧带、筋膜的拉伸不同于肌肉的收缩,虽然数量和面积更大,但是它很薄,不需要很大的幅度,因此在体能消耗上更少。而且我们人体的血液循环、神经传导、体液疏布、体表感受及气的运行都需要筋膜的支撑。因此,长期训练筋骨力,不但能增强身体的力量,而且不会过多消耗身体元气,反而能让气血循环更通畅而有利于身体机能的健康。
很多老辈的内家拳高手,到了晚年虽然身体退化了很多,但是力气比一些年轻人还大,精神矍铄,腿脚也灵活轻便。
筋骨力强大的武术家,可以从看到他们外形上看得出来,全身筋膜腾起,这是与肌肉发达完全不一样的。
深度了解韧带、筋膜的分布
上面说到韧带、筋膜是贯通全身内外,首尾相连的,那究竟是如何分布的呢?主要有五类部位,我们来看:
1.关节处有各种韧带,比如胯关节处韧带就非常丰富,其目的是包裹住关节处骨骼,保护和牵制其活动范围;
2.关节处的一些未钙化的软骨组织,比如还是胯关节处的耻骨联合尾骨处的一些椎间盘残留,提供了一定的活动空间;
3.我们的皮肤,表皮与真皮层之间有丰富的浅筋膜,里面分布了大量的神经、血管、淋巴、感受器等,是构筑人体的第一道重要防线;
4.肌肉也同样是由筋膜包裹,外膜、内膜、筋鞘、筋原纤维等。如果说肌肉没有筋膜的包裹,那就只能是一滩没有用的软肉,不会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力量的传递支持。
5.我们的体内,筋膜更是错综复杂,就像一套精心设计的设备支架系统,维持着各个器官组织的位置并保护它们不受到震荡、冲击等伤害。
由此看到,筋膜在我们身体里面的分布,真的是无所不在,而且互相牵连。我们古老的《易筋经》在总论中就做了描述:"然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
筋骨力的几种发力方式
筋骨力的发力,最终要实现的是全身筋膜的整体牵动、绷弹、炸起。具体表现形式有如下几个方面:
1.通过肢体的放长,让筋膜拉伸,形成蓄力发力,这好比是拉开的皮筋的弹力。就像我们突然走到好冷的户外,一个寒颤袭来,全身一紧;也像很多人都感受过的小解完后的一哆嗦,俗称尿颤;
2.通过筋伸骨缩的方法,使得筋膜蓄力发力。这个就好比压缩的弹簧,一释放,嘣的一下,弹射出去。就像老虎捕食、猫捉老鼠、蛇抓猎物一样,静悄悄地匍匐在地上,悄悄地聚力,前身伸展,后身骨骼压缩,突然发动,迅雷不及掩耳的弹射而出,这称之为惊炸力;
3.通过多层筋膜的不同伸展弹性形成错位,产生多方向的内劲发力。这其实是在意念主导下,通过不同部位筋膜拉缩量,实现的一种曲中求直的空间位移。比如拉弓射箭,弓体可以理解为是骨架和筋结合的大筋,弓弦是另一条柔韧的小筋,箭也是筋骨的组合,三者朝着同一个目标,集体拉伸,共同发力。这也是传统武术中常说的折叠劲、腾挪劲、筋骨杠杆力。
4.通过有节律性的传递,小力汇集成大力,可以从一端传递到另一端,如甩鞭子一样,到最后,啪的一下,力量惊人;也可以从一个中心向四周扩散,如水波纹向四周扩散;还可以像波涛滚滚的海浪,遇到礁石,激起千层浪花。
5.通过体内筋膜的牵制蓄力,比如通过隔肌韧带的收缩,带动隔肌的极速下沉或者内脏下砸,迅速增强腹腔内压后的释放。这好比是一个装满高压液化气罐突然爆炸开来,力量传送到四面八方,这也被称做由爆炸力。
筋骨力的发力形式还有很多,但其发力原理除了利用自然重力以外,完全可以不从体外借助外力反作用于己身。所以,通过脚蹬地来发力,如果是靠的腿部肌肉爆发产生的蹬地作用,再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来推动身体力量传递,实际上只是肌肉用力的外家拳形式,并不属于内家拳所说的内劲。而且这种方式,你蹬地的力量越大,对于气血的影响就越大,很多人用力蹬几下,结果面红耳赤,头晕气上头,对于一些有血液问题的拳友来说,其实是很危险的。
筋骨力的发力核心
我们通过实际练拳体悟可以感受得到,想要运用好筋骨发力,筋膜的伸缩至关重要。既然是内劲,那就是说我们并不需要借助于外力,全由体内发出,哪怕我们是站在冰面上、立在水面上、悬在空中、躺在地上、被绑住了手脚,我们也都应该能从身体的内部找到发力源泉。
再回到我们的生活经验中去观察,有的时候,我们去提一个重物,会勒紧裤腰带,憋上一口气,力气就会更大更持久。比如举重比赛,运动员就是把腰带扣到最紧。
这其实就说明了,力量的发力核心其实是在腹部,如果这里松了,也就是我们说的憋住的那口气没了,或者笑场了,力气会一下子就溃散掉了。我们勒紧腰带,就是守住的力量核心,就可以发挥出最大的力量潜能。
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武术中,腹部这一块就是指的丹田。丹田的运用很广,在武术、修炼、导引、气功、瑜伽、坐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常说"气沉丹田"、"气灌丹田"、"逆腹式呼吸"、"丹田力"等等,可见一斑。
所以说丹田是发力的核心,是因为这个地方处于我们身体的重心地带,这里筋膜丰富,而且腹部前面没有骨架的阻碍,能够与隔肌的升降一起组团,通过改变腹腔的容积和内压来挤压内脏并牵动全身的筋膜,就像一辆汽车的各个动力系统都通过各种管道和线路连接在发动机上获得动力一样。
以丹田为发力核心,还有很多的优势,因为丹田收缩,胯会下坐得更好,重心虽不落地,但又深入地底,这样就能够解放双脚,把自己提起来,就像被一根线悬吊着,双脚可以变得更加轻便、转化会更加灵活。在化力的时候,脚成为第三支点,能够更好的顺力而为。而依靠蹬地发力的话,脚与地面贴牢,容易被抓住劲失于下风。甚至于对于一些脚法灵活的对手,容易被他绊住而被制服。
如何练习筋骨力呢?
在我们的生活中,习惯了通过肌肉伸缩来完成各种动作,使得筋骨力一直被忽视,但是智慧的古代武术家和养生家们,发现通过主动放松肌肉,就可以引导筋骨力的自然开展。于是创造了独特的练习方法。有各种各样的导引术和武术动作,但是不管是什么,都有几个相同的特点:松、静、慢、圆、撑。
其中撑(抻)筋拔骨,是对于练习筋骨力最有效的方法,让韧带、肌腱、筋膜、软骨组织在一种舒适得力,顺其自然的状态下,通过持久的静力拉伸,理顺它们,就好像织布机纺纱织布一样,最后让所有的筋骨力线都能相互感应,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力量系统。
通过我个人的练习体悟,站桩功是开发筋骨力最理想的方式。因为只一个动作,容易记忆,不会因为动作太多而分散注意力牵动肌肉的紧张,这样更容易把注意力维持在筋膜的拉伸状态之中,也更能细致的去体会筋骨力的生长过程。
当然,内劲不光是指的筋骨力这一个方面,而是包括劲、气、神、心意、步伐、呼吸、时间和空间的转化等多维度的综合运动系统,是不拘一格,没有固定形式的。但是所有的这一切的无形无相的变化,都建立在筋骨力为支持的基础上,就像房屋的地基一样。如果我们能很好的掌握内劲发放的理法和付出实际体悟去练习,就迈进了内家拳的大门。很多东西可以通过自身的反复体会而融会贯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