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第90届奥斯卡如期举行,我最喜欢的《三块广告牌》错失最佳影片,《水形物语》则拿下四个大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艺术指导以及最佳配乐,成为最大赢家。
奥斯卡最佳女主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早年嫁给了科恩兄弟里面的哥哥,所以很多粉丝戏称她为“科恩嫂”,不过我觉得她本人大概是不乐意的,毕竟这只是她生活中的其中一种角色,她更希望成为的是她本人,而不是谁谁的老婆,谁谁的妈妈。这次她和山姆·洛克威尔凭借《三块广告牌》一举拿下最佳女主以及最佳男配,绝对是实至名归,这也是她本人第二次获得奥斯卡影后了。
此前她也凭借这部电影拿下了金球奖,英国电影学院,顺利完成三奖大满贯。
另外卫冕之王狗爹加里·奥德曼终于凭借《至暗时刻》拿到最佳男主,这是他第一次获奖,他演过无数经典的电影,比如《蝙蝠侠:黑暗骑士》《这个杀手不太冷》《汉拔尼》《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第五元素》等等。在演戏的时候,他习惯性躲在角色的后面,弱化自己本人的特点,大多数时候大家没能认出来是他。
今天写这篇文章主要是想安利我喜欢的这部电影《三块广告牌》。这部电影,剧情很丧,看完之后觉得好像也不过如此,但一旦你回想一下故事里的人物,总会涌出一股淡淡的温情,让你觉得有些治愈,心里的那点暴戾也释然了。
电影里的故事让人心碎,女主人公单身母亲Mildred的女儿在外出时惨遭奸杀,但凶手一直没找到。有一天Mildred开车经过三块巨型广告牌的时候,想起自己的女儿,痛恨警察无所作为,于是她租下来这几个广告牌,并在上面控诉警方办案无能。
“强奸致死”“凶手至今逍遥法外”“你在干什么,威洛比局长?”三块广告牌分别写的这些内容,给平静的小镇带来不小的反响,很多人的生活由此改变。
按道理来说,你以为受害者的母亲是一个极度悲伤,很可怜,深受同情,至少是比较正面的一个角色,但不,电影里的Mildred,干练,常年用绑着头发,不苟言笑,脾气暴躁,偏执,说话非常刻薄,不管是对前夫,儿子,还是其他人,总是一口一个bitch的骂。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形容,那就是“冷硬”。
少女奸杀,案子破不了,警察也没有太放在心上,你以为是警察局长Willoughby为首的懒政,其实也不是。案子的线索太少,尸体被毁,全国的DNA数据库全都排查了,没有匹配的,没有目击证人,也没有嫌疑人,确认凶手的几率几乎为零。
而且Willoughby深受镇上居民的爱戴,还身患绝症,活不了多久。
拿到奥斯卡男配的那位角色Dixon可以说是混蛋一个,神经质,种族歧视,恐同,有严重的暴力倾向。
当局长自杀而亡,虽然知道跟三块广告牌没有直接的关系,他依旧冲出警察局,把广告商殴打一顿,直接从二楼扔出来。(这个长镜头真的拍的太厉害了)
随着剧情你就知道他自己其实就是同,跟着妈妈住一起,面对妈妈内心还是很柔软的。
后来在一个酒吧,他听到案子的线索,两个男人在讨论曾经强奸一个女孩,很有可能是Mildred女儿那个案子,他故意惹他们,被打得半死,在那人脸上用指甲扣了一点血肉,第一时间回家送去检查。
三块广告牌,三个主要角色,三条平行线,非常精彩。
这个世界终归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充满灰色地带。人也一样,好人也有不好的一面,坏人也有柔软的一面。人有多面性,都是很复杂的。
情绪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明明我们自己内心都知道,却不肯承认,甚至想要用别的东西来掩盖。
强悍如Mildred,那天女儿外出跟她借车被拒绝,赌气说希望自己半路被强奸。而Mildred不甘示弱的怼回去,结果一语成谶。她内心总是想,如果当时不跟女儿吵架,如果当时借了车给她,是不是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她害怕面对这样的结果,转而买了三块广告牌,通过这样的方式把心里的情绪发泄给警察相关部门。
Dixon也一样,他明知道广告跟局长的自杀并没有什么关系,但他依旧冲到广告商那把人打得半死,还从二楼丢了出来。他无法抚平心里的伤痛,从而发泄到广告商身上。
负面情绪很可怕,如果不掌控好,就会失去控制。
但正如Willoughby局长在给Dixon遗书中所说的那样:只有通过爱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通过内心的平静才能拥有思想,它们才能解决问题。
Mildred放火烧警察局,Dixon从大火里破窗而出,不顾自己的危险,把女主女儿的案宗救出了,Mildred明显震惊了。警察局局长自杀写了三封信,其中一封写给Mildred,抱歉无法给她女儿破案,所以他给三块广告牌续了一个月的广告费。Dixon被烧伤后,在医院刚好跟广告商在同一个病房,那位被他暴打的广告商在知道病床上这位就是打他的罪魁祸首之后,还是很变扭地给他倒了杯橙汁。
这种不经意间的善意跟平和,最终让故事里面的人物和解,让故事外的我们得到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