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破“万能问题”的伪装:以真查实改破除形式主义
“学习不够深入”“创新意识不足”“联系群众不够紧密”—— 这些在查摆问题中频繁出现的“万能答案”,看似句句在理,实则像一层精心编织的伪装,把真问题藏在了套话空话里。自查自纠本是党员干部“照镜子、正衣冠”的重要契机,若用“万能问题”敷衍了事,不仅会让整改沦为走过场,更会助长“过关心态”,让形式主义在作风建设的缝隙中滋生蔓延。
“万能问题”的盛行,本质上是逃避心态在作祟。有人把查摆问题当成“不得不走的流程”,既怕直面问题丢了面子,又怕深挖根源触了“痛点”,于是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话充当 “护身符”。比如,有的干部在项目推进滞后时,不愿承认“统筹能力不足”,却用“创新意识不足”搪塞;有的窗口服务被群众投诉,回避“服务态度生硬”的实质,只说“联系群众不够”。这种“避重就轻”的心态,看似“安全”,实则是对自我要求的放松、对责任担当的懈怠。正如医生若只说“身体有点虚”却不指明病灶,病人永远无法康复,干部若只摆“万能问题”却不触及核心,整改自然成了空谈。
“万能问题” 的危害,远不止于查摆环节的空转。查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若起点就偏离实际,后续的整改措施必然 “脱靶”。有的单位拿着“学习不够深入”的整改方案,无非是多开几次会议、多写几篇心得,对真正制约工作的能力短板视而不见;有的干部把 “创新意识不足” 的改进计划挂在墙上,却从未针对具体工作研究过新方法。这种“以形式应付形式”的做派,会形成恶性循环:越是用“万能问题”回避矛盾,实际问题就越积越多;越是用表面整改掩盖短板,工作就越难突破瓶颈。长此以往,不仅会让群众对作风建设失去信心,更会让干部在 “自我麻痹”中错失提升机会。
破解“万能问题”的症结,关键在于树立“靶向思维”。就像中医“望闻问切”讲究“辨证施治”,查摆问题也需精准聚焦 “自身特质”。要学会“对照镜子找差距”:对照岗位职责,看看哪些工作没做到位;对照群众期待,想想哪些诉求没回应好;对照先进典型,找找自身能力的短板。比如,基层干部查摆问题,不能只说 “联系群众不够”,而要具体到“本月走访农户不足 10 户”“对留守儿童关爱措施落实不到位”;窗口人员反思不足,不能泛谈“服务意识不强”,而要明确“上周有 3 次群众咨询未耐心解答”“一次性告知制度执行有疏漏”。唯有把问题摆到 “具体事”上,才能让整改有明确方向。
根治“万能问题”的顽疾,还需强化“较真机制”。一方面,要完善评价标准,对查摆问题实行“具象化审核”—— 凡是用套话空话充数的,必须退回重查;凡是问题与实际工作脱节的,要督促补充具体事例。另一方面,要把整改成效纳入考核,用 “群众满意度”“工作实绩” 检验整改效果。就像有的地方推行 “问题整改公示制”,将干部查摆的问题、整改措施、完成时限一并公示,接受群众监督,让“假整改”无处遁形。同时,要建立容错氛围,鼓励干部“自曝家丑”,只要是真心实意找问题、改不足,即便问题尖锐,也应给予肯定,打消“怕担责、怕丢分”的顾虑。
作风建设最怕“雨过地皮湿”,最需“入木三分” 的较真。“万能问题”的本质是形式主义的变种,破除它既需要干部拿出 “刀刃向内”的勇气,更需要建立“真查实改 的机制。当每个问题都能精准聚焦、每个整改都能落地见效,查摆环节才能真正成为干部成长的“加油站”、作风提升的“助推器”,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作风建设的实效,让干事创业的氛围愈发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