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马上就办” 的锐气破解 “拖延症”
“把小事拖大、大事拖炸”,习近平总书记对拖延症的警示振聋发聩。在改革攻坚的深水区、民生改善的关键期,“马上就办” 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检验党员干部作风的试金石。那些将 “等一等”“缓一缓” 挂在嘴边的拖延习气,看似是 “稳妥”,实则是对机遇的漠视;看似是 “谨慎”,实则是对责任的逃避。新征程上,唯有以 “马上就办” 的锐气破除拖延症,才能让好政策落地生根,让群众诉求得到及时回应。
“马上就办” 的核心是 “时效意识”,这与 “拖延症” 的本质形成鲜明对比。拖延者常以 “准备不足” 为借口,将今日事拖到明日,却不知政策窗口期不会永远敞开 —— 一项乡村振兴项目若拖延半年,可能错过农时;一次企业纾困政策若迟迟落地,可能让小微企业错失生机。反观福建 “晋江经验” 中 “马上就办、真抓实干” 的实践,当地干部对企业诉求 “当天受理、三天反馈”,对民生项目 “清单式推进、节点化落实”,正是这种时效意识让晋江从农业县成长为制造业强市。这印证了一个道理:发展如逆水行舟,拖延一步就可能落后一程;民生似燃眉之急,耽搁一时就可能凉了民心。
“马上就办” 不是 “盲目蛮干”,而是 “精准快干”。有人担心 “马上就办” 会导致 “萝卜快了不洗泥”,实则不然。“马上” 体现的是响应速度,“就办” 强调的是执行质量。浙江 “最多跑一次” 改革中,窗口人员接到群众申请后 “马上受理”,但绝非简单收件了事 —— 他们会当场核对材料是否齐全,一次性告知补正要求,通过数据共享减少重复提交,这正是 “快” 与 “准” 的结合。党员干部践行 “马上就办”,需练就 “火眼金睛”:对群众反映的 “急难愁盼”,要第一时间响应;对复杂问题,要快速制定解决方案,明确 “先办什么、如何办实”,既避免 “议而不决” 的拖延,也防止 “办而不实” 的粗放。
破解拖延症,需要建立“马上就办” 的制度支撑。有些干部并非不愿快办,而是担心 “办错担责”,这种顾虑往往成为拖延的隐形推手。这就需要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为 “敢办者” 撑腰 —— 只要是出于公心、符合程序的快速执行,即便出现小失误也应予以包容。同时要建立 “闭环管理” 机制:对每项任务明确 “时间表”,用 “倒计时” 倒逼进度;对办理结果实行 “回头看”,确保 “办就办好”。就像贵州推行的 “政策落实清单制”,将惠民政策分解为 “责任单位、完成时限、验收标准”,通过定期通报、群众评议压实责任,让 “拖延者” 无处遁形。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群众对干部的评价,往往藏在 “办事快不快”“诉求回应及时不及时” 的细节里。当 “马上就办” 成为工作常态,当 “拖延懈怠” 成为众矢之的,党员干部才能在新征程上交出合格答卷。从疫情防控中 “分秒必争” 的流调溯源,到防汛救灾时 “闻汛即动” 的应急响应,无数实践证明:唯有以 “时不我待” 的紧迫感干事创业,才能在变局中开新局,让发展成果更快惠及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