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3日晚八点整,是我第一次开始一段系统的学习写作的课程。曾经以为写作是很个人的事情,一个人惊天动地而对外依然是风平浪静。一个人看过的书走过的路都内化在ta的气质里,与旁人无关得很。但今天课程毕,我的观念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写作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我们从和其他人的交流中发现一些自己目力所不及的角落。花白老师是讲师,她的答疑解惑让我看到了自身的盲点,以及以后该从哪里着手改善。我也从其他同学的问题中看到了自己的问题,有些是一直以来被忽略却对写作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不是一个勤奋的人,也不够坚持,但是从我的同学们的交流中我知道有很多人在执着写作,在坚持着写作上的追求和向往。写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不管终点指向哪里,有那么一大群人始终孜孜不倦地在写在读在记。我再也不能把它视作一个兴致来时就随意写写的玩具了。从今天起,我会让它成为生活中结结实实的一部分,让碎片整体化,让点连成线,让写作成为我的一面。
如果不是偶然报的这次课程,我可能都要遗忘了自己还有一个关于写作的梦想了,曾几何时,以为它永远不会离开我,但是随着年岁渐长,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少,看的娱乐八卦花边新闻越来越多,我不免感到指尖的东西越来越干涩,想要发声却言语匮乏。遇到简书,遇到花白的课,遇到一群朝圣路上不知疲倦前行的伙伴,我像枯木逢春般选择奋不顾身地加入他们的行列。
第一次课,我首先纠正了自己的态度,写作若只为发泄情绪和孤芳自赏就非常狭隘了,从这两种局限中跳脱出来,要么追求高远的艺术,要么坦然面对自己的商业渴求,才是写作能够更加精进的道路。
其次,我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有种写什么都写不好的感觉,因为我没有做好精准的定位,只顾埋头寻找能够讨好读者的文字,却失去了自己独有的风格。我想即使是为了追求市场价值,也必然是要发自内心才能打动读者。而我并不具备那种违心地讨好别人以达到目的的能力。所以,归根结底我应该坚持写自己内心,走小众化道路,放弃对商业价值的觊觎。就像花白老师说的,“最要避免的就是不上不下”。
老师特别强调的一点是——不要自视过高。绝对的实力是可以碾压运气的。所以当我们一次次错过认可的时候,低下头认真的想想,自己还有哪些做得不够好,再抬头看看别人做的比我们好在哪里。这样才是一个新人作者应有的态度。我是一个比较容易受情绪影响的人,老师的提醒使我清醒,路还很长,要一步一步慢慢走。天分加上坚持和努力,有一天我也可以站在曾经自己只能仰望的位置。我真的需要好好呵护这一点点被浪费的残留不多的天分。
最后的答疑部分,我也整理了一些精华,若有人能看到即可共勉,若无人来看,那便敝帚自珍了。对于对自己要求甚高的同学,老师提出要摒弃完美主义,要接受一篇文章的不完美。我想这样也避免了很多文章的不幸夭折吧。而对于那些一不小心就敲出长文的作者,老师也给出了对自己狠一点的建议。“想象一下若你是编辑,要买你的小说,哪些文字是她瞧不上的,把自己放在编辑的位置,你愿意给哪段花钱。”于我,大概是哪些文字能穿透人心,已经不能做到更好了吧。
花白老师提到,有些作者的文字,不看名字都能知道那就是他的,要达到那样的高度,需要“有自己的思考、理解、感受和独特的视角,或者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鉴于此,我需要更加敏感,更加敏锐地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增强自己的感受力和表达力。故事、电影、书、剧、歌词、新闻、历史、人物,都是素材。而有没有能力把平常的素材炒出新花样就要看各自的本事了。
还有十分钟就到明天的凌晨了,我不敢睡,怕明天醒来就忘了今天的新鲜知识和新鲜思想,怕明天激情退去,感觉钝化,就不能详细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也怕这安静祥和的夜不再来了。
如果是从前,这些怕极有可能都会成为现实,可是这一次,我想认认真真地随前方的朝圣者一起迈向那个神圣的终点。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看书、写字、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