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2天
20240101
从第七章开始给予案主反馈,我们最后的时候为啥要给予反馈呢?这个案主就是做咨询的,来访者的,又叫当事人,就是最后咨询结束的时候,作为咨询师要给予来访者进行一个反馈焦点,解决学派跟其他学派反馈的不一样啊。焦点解决学派会更多的去反馈他哪些地方做的不错,他哪些地方挺好的,他在乎的是啥,他的努力,他接下来或许还可以在哪些地方上更多的继续去保持,或者是去观察什么时候会好一些,或者好的地方怎么出现的等等。这是焦点解决的反馈。等于是在他的脉络与框架之内,而不是从我们的角度认为他应该怎么做,他属于啥问题。这就是跟以往的一些学派的区别。为什么要做反馈呢?因为前面聊的很多东西,如果最后不做一些反馈的话,其实就容易浪费掉那些谈的有效的部分,不聊的话可能就忘了。所以最后通过反馈把前面比较重要的部分给它穿起来,做个总结,反馈给当事人。这样的话,当事人就会印象更深刻。这就为啥要最后的时候要做个反馈,其实就做个总结,总结一下今天的核心的重要的点。
一百六十七页,从最开始我们每个人悄悄的在下星期里选出两天,请你们在这两天假装我们讨论过的奇迹已经发生了。我们前面学过奇迹问句,就是我们去假设奇迹发生了,我们今天带来的问题,我们的烦恼都解决了。那个时候会是啥样?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假装奇迹已经发生了,这个假装有什么意义呢?会弄假成真啊,当然这个弄假成真就是好意思了啊,在他不是贬义词了,就是我们把这个假的想象出来的奇迹当成真的去假装啊,然后也会更容易发生这个意思。换句话来说,如果我们生活中更多时候都在想着积极的,我们积极的就会多。如果我们每天都在想着消极的,那么消极的也会多,我们的嘴都是开过光的,我们关注什么就会得到什么。所以生活中要有意识的去看到想到更多的积极面。这样我们积极面就会被强化。
再往下下一段,就总结了前面几章的内容。前面几章就讲了几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我们焦点解决的谈话从几个方面来谈。比如说如何与案主形成卓有成效的合作关系,如何尊重案主的意愿,如何产生构成良好的目标,如何探索例外等等。也就是说,我们谈话的时候需要干嘛呀?先建立相对良好的关系,不管哪个学派都在于关系。不管我们是做什么,只要是跟人有关的,最后都得回到关系上去。有了良好的关系,才有其他亲子关系,更是重要的。然后去探讨,看看他希望如何探讨他的意愿,看他想不想聊,想聊哪些。
再接着就是他希望通过咱们的谈话获得什么,就是目标这一块,再加上就是例外。关于目标这一块啊,有没有曾经做的还不错的地方,什么时候做到过?如果有的话,怎么做到的,探讨这一块儿?
好,那接下来几个章章节就探讨的就是怎么去反馈。尤其这个章节怎么去反馈,把前面这些探讨到的重要的部分做个总结,反馈下一段说的是区别。那问题解决取向中会更多的在最后的反馈里边给他反馈问题的原因本质是啥啊?严重程度做个评估,以及从咨询师的角度认为做什么对他有帮助而加点解决啊,不这么干的啊,所以这一段说的是问题取向,就是更多关注问题的学派怎么做的。这位咨询师是改变的首要媒介。
再下一段就说了,焦点解决取向会关注哪些。其实刚才我也谈过了啊,会关注前面跟来访者探讨的时候,已经得出来的那些他想要啥,他在乎啥,他的努力,他的付出、他的希望的改变,他的例外。有效资源优势反馈给他。所以在焦点你的取向里边,来访者是首要媒介。再下一段是讲的本章的架构就不多说了。
一百六十八页这一页说的是暂停这个环节,这个环节我们自己大概的看一下就好了。我本人是在做咨询的时候,是没有暂停这个环节的啊。你们可以根据你们自己的情况,我这一块我做咨询,没有按照焦点的这个传统的做法啊,中间比如聊个四十分钟以后暂停五到十分钟。我是没有的,我是直接做到五十分钟啊,做总结反馈并且总结反馈这一块。我有时候会让来访者自己做,我的考虑是什么呢?就是来访者自己讲的,他的印象会更深刻。他说完之后,我可能对于他说到的,刚才聊到的重要的,他在反馈总结的时候没有讲到的。我可能会再说一说补充补充,所以我咨询的时候的反馈是我跟来访者双方共同完成的。除非是来访者啊,他不想反馈,那我可能就会简单的做个反馈,做个总结,几分钟,两两三分钟、三五分钟都有可能啊,然后咨询结束。所以我们在学的时候,我们要先学书上所写的。但是我们用的时候可以根据我们自己的实际经验再进行调整。
这个暂停环节在第二段里边就说到,通常你和案主初次见面的一开始就会按向案主解释会谈流程与结构。就是在一开始做咨询的时候啊,就给来访者说明我们的咨询会咋做。说到这儿,我想说一下的就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其实很多时候要做什么啊,牵扯到孩子的事情要做什么,最好也要跟孩子事先先商量好,先讲清楚啊。这样的话孩子就会愿意去做,或者说相对更愿意去做,更容易完成啊,他也会更有动力啊。因为是跟他事先交流好的,他事先是清楚的。如果你没有跟他商量好,或者他也不清楚怎么回事,那做咨询啊,或者说在生活中啊,有的时候可能就不是那么太顺。所以作为咨询师也是有很多我们要给来访者事先说明的,我们就给他说明啊。比如咨询一般一次多长时间啊,频率是啥样的,费用多少钱,咋交啊,咨询中间不联系,咨询会保密,咨询不是几次的事儿,需要经过持续才能有效果等等。那事先都需要给家长说清楚,这样的话它会更有效果。
好,下边都在说这个暂停为啥要暂停,暂停就会让咨询师有时间去静静的思考,思考完之后会更有利于反馈,就这个意思。其实这就是冷静思考的一个阶段,就不多说了。
一百六十九页反馈的阶段,按照创始人德.沙泽尔先生的这个反馈架构,包括三个赞美、桥梁、建议,建议也叫任务,有的称为家庭作业,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反馈。 你这样反馈的目的是啥呀?就说到让案主感受到他们被仔细的聆听表达,你同意他们对问题的看法,赞成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有所不同的想法,肯定他们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令人满意而采取了措施。注意这里这里边几个词啊,第一个仔细聆听,也就是我们在谈话的时候仔细聆听对方。还有后边说了三个词,一个是同意,一个是赞成,一个是肯定。注意到焦点解决的反馈都是在起到一个积极强化的作用,同意他们的看法,赞成他们的想法啊,肯定他们的措施。这就在最后反馈的时候,就相当于有效的部分给他专门提取出来,反馈给他。
下面赞美。上面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了,我们可能都比较熟悉了。赞美是对案主的肯定。第一,赞美对案主看中的事情予以肯定。这个要注意一下,是来访者看中的,不是我们看中的,或者说以来访者看中的为主。不只是我们看中的这个一定要注意,不是你看中啥,人家不看中你,看中你就赞美人家,而是他看重的东西,他看中他在乎的东西,对他来说才是真的重要的。第一四行赞美能肯定案主的成功经验,以及这些成就所展现的优势。其实赞美也就是起到强化的作用。强化他的不错的地方成功经验啊、优势啊、资源呀,他做的尝试啊等等,去强化这些。
下一段第二行里边就说到,大多数案主都被问题压得喘不过气来,从未曾想到会听到一连串的肯定,赞美他们所想要的,以及他们的有效尝试。他从来都没有想到过这些,因为大多数人在生活中确实被问题压得喘不过起来。没想到自己原来还有这么多不错的地方啊,没想到自己有的尝试还是挺有效的。这样的赞美就会让当事人更有力量,同时也会更有方法。
往下隔两行,用赞美来开启反馈,不仅创造了希望,同时也给案主暗示了一个信息,但是什么呢?问题的解决之道主要是建构,在案主所描绘的成功及优势所构成的目标上,就是给来访者传递了一个信息啊,他的事能不能改变啊,关键在于他要弄清楚他想要啥,以及他为此做了哪些努力有效的尝试。这些有效的尝试成功经验很重要,给他传递了这样的一个信息。也就是说有效的关键在于它自身,而不在于我们。
下一页,当你赞美案主的时候,记得留意他们对赞美的反应。他们的反应是你判断赞美是否对他们有意义的重要线索。我们要留意。他们的对赞美的反应啊,其实不但是赞美,我们说的很多话,我们都要留意对方的反应啊,我们尤其在作为咨询师,在共情的时候,也是在做反馈的时候,也是都要留意对方的反应,尤其他的非言语的反应。他的眼神、他的表情、他的肢体动作,因为这些能更清楚的表达他们是不是能接受这些。
接着桥梁,桥梁这个那咋说呢?重要吧,也重要,但他其实理解了就好。什么叫桥梁啊?桥梁就是连接两边的对吧?尤其是这河上有水过不去,我们就要在河上搭桥,就是负责连接两岸的,所以桥梁就是负责连接赞美和建议的。赞美完之后接下来就准备提建议了。提建议要有个理由啊,那为啥要提那些建议啊啊,就通过这个桥梁来个由头,做个给建议,做个铺垫啊,就这个意思。
书上举的例子,比如我们怎么做桥梁啊,用什么用,我同意你说的什么什么什么什么什么,先赞美完他,然后接着就说我同意你说的什么什么什么。举个例子啊,连起来给他,现在没,他通过咱们今天的谈话啊,我有注意到啊,你对你的改变是很伤心的。 你为此做了很多的努力与尝试啊,你希望让孩子的状态更好。为此你学会了换位理解,学会了去倾听孩子。根据你刚才我所说,我同意你刚才所说的啊。当然你也可以用。根据你刚才所说的一样的,根据你刚才所说的。倾听孩子,换位理解孩子这些是比较有效的,所以我建议……。你看接下来建议就是直接顺着就停下来了。所以我建议在赞美孩子可信任和换位理解这一块,可以再继续进行。那如果其他的一些类似的对于帮到孩子会有帮助的,你也可以呃去用。当然也可以观察哪些可能也是有用的。你看这就是一个反馈,先赞美再桥梁,然后最后建议就这么来的啊。
书上也有关于桥梁的例子,我同意你说的了解,你那恐慌的感觉是怎么回事,对你来说是个重要的目标,对你或你的家人来说,如果你的下半辈子都带着这种情绪,生活确实不好。因此我建议什么什么什么。
好,接下来我们来说这个建议,这个建议跟生活中的建议有什么区别?我们说了不给建议,对吧?那怎么焦点解决这里边还有建议呢?我们说的不给建议,指的是不给他具体、直接的,从我们的角度认为应该怎么做的建议。但是生活中可以给啊,如果你作为家长是可以给的,但是给的时候最好,尤其孩子已经到了青少年了啊。你最好问一下他妈妈,有个建议,你要听吗?如果他说不听,不听的话,就别给了啊。如果他说听,那这个时候就可以给他说说你的建议。但是建议只是建议,只是提供参考,不是让他一定要实现。这个建议是不给建议的,建议就是我们鼓励他刚才聊到的对他改变有帮助的继续去做,或者是鼓励他在生活中多去观察什么时候比较好一些。但是不会从我们的角度告诉他,你回去之后要怎么做怎么做怎么做啊,这样的建议是没有的。
所以建议下边就说了两种建议,一种是观察型建议,一种是行为型建议。观察型建议就让他留意自己生命中哪些可能有利于建构解决之道的部分。就让他去做观察生活中发生的那些对他的改变会有帮助的事情有哪些去做这样的观察?
一百七十一页行为型建议,行为型建议就是建议他去做哪些对他有帮助的事情。这就观察型、行为型啊,观察型是观察哪些对他有帮助,行为型是做哪些对他有帮助的。
一百七十一页第二段说的啥意思啊?这么一大段,核心意思就是给建议不容易,所以要仔细设计,就这个意思啊,你自己看一下就行了。
接着下边说给决定一个建议,我们来看怎么个建议啊,要考量两个点。第一个案主想要的是什么?还有这是构成良好的目标吗?这两个方面啊。焦点解决特别看重当事人想要的到底是啥?我们会花很多的时间与精力探讨他想要啥。因为找到他想要的才能更好的去帮到他。
一百七十一页最下边这一段,案主想要的是什么?下面他其实又再次讲了前面所讲过的来访者的三种类型,还记得哪三种类型吧?游客型、抱怨型、消费型。从第三行开始,比如说他们是自己可能会是最后想到解决方案的一部分。我们希望找到解决之道,这是消费型,就是他们想改变,并且认为自己需要改变。第二种,他们认为需要改变,但是是他人首先做出改变,这就是抱怨型。好,第三个,还有的他们自己不认为有任何需要处理的问题啊,这是游客型。他又再次说了一下这三种类型。
好,往下一行,所有的会谈诀窍是啥?在案主的知觉保持未知的态度,对于案主的直觉,因为我们要确认的就是案主的秩序。来访者到底咋想的,咋看的,咋认为的,做了哪些努力,哪些尝试,哪些有效,这就是知觉。来访者的直觉,我们要保持位置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