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电熨斗又穿粗布衣服的年代, 要让衣服没有绉褶而又板整, 怎么做呢?
胶东农村的捶板石不知道是不是独创, 它确是爱美的农村妇女必不可少的家务工具。
母亲的捶板石是青色的, 大约一尺半宽,两尺长,四寸厚的样子。 四角有四条凿出来的腿, 高度刚好能把手插进石板的底部,便于搬动。 与捶板石配套的还有一个木梆棍子, 约一尺半长,圆润光滑。这捶板石是母亲的陪嫁还是我奶奶留下的没问过。
家里两间小瓦房,住的窄巴,捶板石横立在锅灶的一侧,不影响母亲做饭。记得母亲洗完衣服晾的半干时就从院里收回来叠好,放在捶板石上用木梆棍子捶打,把绉褶捶平。一面捶平后,再反过来捶另一面。手纺线织出来的粗布衣裤,洗后必须捶打才能平和。尤其是出门穿的衣裤,更要仔细的捶平, 捶打到板板整整, 再放到院子里晾干,收好放进柜子里。
除了衣服之外,还有布鞋也需要捶打。 纳底鞋是把几层布糊成的que子剪出鞋底的形状,再把五六层成型的que子粘成鞋底,用麻绳一针一针地纳遍,变成一个麻绳密布的底子。
比照鞋底的大小,做好鞋绑,把鞋绑缝到鞋底上是技术活,叫绱鞋。绱鞋前把鞋底在捶板石上捶平整, 绱鞋的时候要把鞋帮儿的里面对着鞋底的外边,一针挨一针的缝一圈,叫齐针。 难度就在于把鞋翻过来, 变成鞋底的正面朝下,鞋绑的正面朝上。 鞋口小, 鞋底又厚又硬, 没有技巧,根本没法把它翻过来。
我看到母亲把绱好的鞋放到锅里蒸, 把鞋底蒸透、变软,拿出来将鞋底的两头往中间凑, 趁势从鞋口把鞋底翻过来。 这个过程热的烫手,动作要快, 不然凉了又翻不过来了。
翻过来的鞋还要在捶板石上捶平, 再伸手到鞋里用拳头将鞋脸儿顶出弧度, 直到圆平无绉,一双鞋才算完成。
还有织布机上织出来的土布,也是要在捶板石上捶平才好用。
那块捶板石,在1965年之前 ,一直是母亲家务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从老屋搬到新家后再没见到捶板石, 估计是放在老屋了。 在新家里,母亲也没再织布, 能帮母亲签机,刷机的大奶奶走了,村里再没会做这活的人了,织布机在东屋闲置了。 后来织布机也消失了。
昨天去西山,看到妹妹擦拭大理石墓碑, 想到了母亲的捶板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