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罕第九》26:对于子路的述评记录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其中提出“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关于述评制度,重点强调了三句话:一是“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二是“任课教师每学期须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业述评”;三是“述评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内容”。
为什么要建立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一是建立“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是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二是建立“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环节。三是建立“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
实际上还有一条隐秘的原因,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开始,就有述评这一评价方式的原始启蒙。《论语》中有三分之一的内容,可以看作是孔子对于诸弟子的述评。
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时空,让我们透过孔子的这三条述评,来对述评制度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一、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穿着破旧的棉袍,同穿着狐貉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羞耻的,大概只有仲由是这个样子的吧?
这条述评的重点在育人,从具体的客观描述入手,间接地肯定了弟子子路的品性。
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忮”,害伤之心,指因为嫉妒他人之有而生出害伤之心。“求”,贪求之心,指耻于自己没有而生出贪求之心。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出自《诗经·卫风·雄稚》,意思是说如果能做到不忮不求,还有什么会是不美好的。
这段“述评”用引用的方式,对子路的品性进行了正面肯定。
三、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因为老师对自己的行为“高度肯定”,特别是用《诗经》中的经典诗句来评价自己,子路沾沾自喜,时常讲“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两句话挂在嘴上。
孔子于是进一步评价:这不过是平平常常的道罢了,怎么会算是足够美好的德行呢?
很显然,这是孔子结合子路的性格特征,帮助之设定了更高的发展目标。一方面,基于子路的实际,另一方面,又超越了子路性格的局限性。
四、对三条述评的再评价
客观来见,“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并不是一件事容易事。
人天然的有羞耻心,让一个衣不蔽体的人站在大庭广众之下, 会天然地激发和凸显出他的羞耻心。
子路为什么能不觉得耻辱呢?
因为他心中有值得追求的更有价值的东西,恰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般,当一个人内心深处有值得自己追求的更好的东西了,“衣敝缊袍”便不是问题了,甚至与“衣狐貉者立”也不是问题了。
一个人“不忮不求”有两种原因,一是这个人的确不忮不求,二是这个人的所忮所求还没有表现出来,子路应该属于第二种。在“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这件事上,一开始子路的所忮所求还没有显现出来。因此,孔子肯定了他的品性。后来,子路将老师引自《诗经》的两句对他的好评挂在嘴上,他的所忮所求便显现出来了。
正因为如此,孔子才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引导他——“是道也,何足以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