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写这个目标的时候,我突然心里有一种感觉,就是我们跟孩子制定这个目标,那在跟进的时候,如果我们不可以在身边,孩子是否有独立完成这个目标的可能性,如果我们把权力完全放给孩子的话,那这个目标成功的概率有多大
当然,嗯,群里的小伙伴说正是因为孩子没有这个独立自主的学习的能力,所以我们才最要在最后后面要推他一把,但是我在想的是我们在背后推一把,是我们时刻在他后面做那个垫脚石,还是说我们隔一段时间过来垫一下,也就是说我们把这个目标确定实施的时间到底放在哪里比较合适,比方说我给孩子制定好目标了,我上班走了,孩子说自己在家里完成这个可行吗
出于尊重孩子,我肯定要相信他,但是这个会有助于我们目标的制定的这个意义吗?如果我们上班走了以后,他在家里什么都不做,那时间过去了,如果没有完成,这会不会也会增加他的挫败感
所以我说招收老师的这本书在完成之前,我觉得还要有一个前提,就是孩子跟父母必须是在关系融洽的前提条件下才可以做这件事情,如果一个孩子因为作业焦虑问题,已经达到一个剑拔弩张的一个地步了,再来尝试这种方式很有可能也是失败的,因为很大一部分原因,你们两个已经互相不信任了
如果双方缺少信任的话,那孩子对你提的这个建议很有可能就是半信半疑的,或者就觉得,唉妈又不知道又是用的什么招,反正我就不配合呗,所以成功的概率我是在想比较低,因为我最近也确实跟孩子之间的关系,突然就莫名其妙的紧张起来,可能是因为他假期之后整天在家里,我又没办法陪他,然后姥姥在家里面进行陪的时候,又会用他之前管我的那种方式,我就很焦虑
因为我知道可可跟我不是同一类孩子,姥姥用管教我的那套方式来管教可可,极有可能造成一些更大程度上的反叛,所以在面对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时候我不知道怎么教育的时候,我宁可放着,但是我这种放着在姥姥眼里就是不作为,所以他就会很着急,他会忍不住冲上来帮我去教育孩子,但是实际上我是不需要的
有时候老了也会在我面前抱怨,他的意思,就是在他说孩子的时候,他希望我能给予肯定,我说这种我给你,肯定意思就是我要在你这边,我如果不在你这边就说明我是反对你的,但事实上是我不参与我不干涉,这是你跟哥哥之间的事情,我不想去评判谁对谁错,但是我这种方式他不接受。像我爸就是很容易站队的呀,经常是姥姥一说什么他就马上响应,不管是对是错,反正姥姥说的都是对的啊,说的错的也是对的
久而久之可想而知啊,那你在孩子心中就没有任何威信而言,我们是对事不对人,我们没必要去强调,我觉得你是对的,你就做什么事情都是对的,某一方面上你做的是对的,我当然要认可你,那有些地方我可以保留不同意见。如果我们过多的去强调事情的对和错,那我们的思维方式就会永远固定在对错的结论上面去,而不是从长远来看怎么样会把这件事情做得更好,就不会从一个固定思维变成一个成长性的思维
在正面管教中,我们曾经说过,任何人做一件事情都是有它的好处的,并不是说坏人,他做这件事情都没有他所认为的好处,他也有他的好处的,就像在我们看中国电影和外国电影,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在外国电影里面我从来不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好人有坏的一面,坏人也有好的一面,但是在中国电影里你一看那个扮相一看一听的音乐,你就知道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他的好和坏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而在外国电影里面,任何一个人都有两面性
我不相信中国电影里面的好人就绝对的好坏,人就绝对的坏,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我知道好人也会有一些黑暗的地方,坏人也会有也会有善良的地方。这是人之常情,没必要把这个人就做成一个完美人设,然后大众就把它想象为一个无可挑剔的一个人物,等到发现他有一点点瑕疵的时候,又开始呛到众人推,我真觉得没必要,我们在刚开始想的时候,这个人设就没必要再想那么完美,那只是我们想象中的而已,但实际生活是什么样子没有人知道
赵周老师说的一句话,我非常的赞同,任何我们所说的习惯性的语言都会给孩子造成一种思维定式。我记得哥哥在小的时候,外公很喜欢,说一句话就是哇咔咔真棒,这你都会呀,久而久之可可就真的以为我会了我会了。他这种反应就让我觉得有点担心,任何一件事情他没有沉下心去思考,只是浮于表面,就开始觉得自己是会了,就是那种迷之自信啊,情不自禁的就流露出来
所以当我们在给孩子进行反馈的时候,如果我们更关注于这个事情的过程,那孩子他就会知道我哪个地方真的被妈妈看到了,然后得到了一个认可,那他就会在这方面更加的去注重这方面的提高。但是更多时候我们能给孩子的反馈大多数是在敷衍,这一句话说出来有点扎心,但实际上就是这样子,虽然我们也学过正面管教,我们也用过里面的一些话术,但是说实话,习惯性的语言还是会脱口而出
尤其是在我们个人情绪不高的时候,我们很难用正向的语言去鼓励孩子,这需要我们时刻去觉察和提醒自己。但是有时候一些话还是觉得不吐不快,吐完了以后要记得跟孩子道歉恢复链接,孩子很容易会原谅我们,但是我们的信任储蓄也是有限的,所以能省则省,尽量不用就不用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我今天刷了一个视频,一个泰国的小短片,就是妈妈是一个出租车,出租车司机每天去接孩子的时候,他会想起用各种各样的好玩的方式,嗯,比方说用忍者我们全部打扮成忍者的装扮,今天去参加格斗吧啊,然后还有一个是我们好像是在泡泡球海洋里面还是从里面钻出来,每天孩子都是开开心心的去上学,但有一天孩子放学的时候妈妈没有及时来接他,因为出租车的车胎爆胎了,当他处理完事情的时候才发现已经到了接娃的时间,他灵机一动去旁边的沙滩上装了好多沙子在车车子里,开到幼儿园的时候,孩子在路边等了很久,见到妈妈的生气的把头往旁边一扭
这时妈妈穿着阿拉伯人打扮的衣服从床上下来,打开后门,沙子从车里边撒出来,孩子一下子开心就乐了,嗯,画面一下跳到几十年以后,然后就妈妈在屋里看电视,车窗外就来了一辆车子,是一个飞行员打扮的问妈妈要不要去哪个地方去旅行,还有两张票,嗯,当时妈妈看到他一下子就抱住他哭了。孩子在车上还拿出小时候妈妈送给他的千纸鹤。这就是妈妈在孩子小的时候,在他的身体里储备了很多爱的储蓄,等到老的时候孩子又把这些储蓄拿出来给妈妈,这就是一种爱的流动
很多时候我们压根都没在孩子的身体里面除去爱,等到我们老的时候,我们又期待从他们身上获取爱,一个没有得到爱的孩子,又怎么可能会给别人爱呢?我们认为的那些爱孩子的方式,孩子是否真正的感觉到了。 最近我对那句中国孩子一直觉得父母欠他一个道歉,中国的父母一直觉得孩子欠他一声谢谢,我自己也是深有体会
在孩子不努力的时候老师告诉我,妈妈你要加油了,你要认真对待了,如果你现在不重视的话,你是害了孩子,因为这句话我努力去严格要求他,我觉得我是为了他好,然而。我们的这种不科学的方式,更多的让孩子感受到了控制,他要反控制,所以等到孩子未来有一天有出息的时候,我们会认为功劳归于我,但实际上孩子并不领情
在我们做目标反馈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更多的把我们的爱加注到里面去,我们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要让孩子感受到,我们是真的是爱他,我们在关注他们在关心他,而不是单纯的以这道题是对还是错,我只关心这个事情的对和错,我不关心你做这个事情你付出了多少?这几天我们有小伙伴过来玩,我要求哥哥把钢琴作业弹好,如果弹不好的话,他就不能出去玩,这是一种惩罚,看起来好像是逻辑后果,因为你没有完成作业,所以就不能去玩,因为你没有完成好作业,所以你就不能看iPad,这些都是我常用的一些管控方式。实际上他们都是披着羊皮的狼,这就是惩罚
与其相对应的奖励就是,做好了我们就出去玩,做好了我们就可以看iPad,那在于赵周老师的目标设定的反馈的那三项还是有差别的。完成一件事获取的奖励需要与之相关,比方说读完一本书之后,那奖励可以再给他另外一本书,至少是同类的,但是做作业跟看iPad或者是出去玩,根本都不是同类的
所以在我们引导孩子的时候,因为我们设计的这个反馈往往都会引导孩子偏离我们最初的动机,学着学着就不是为了因为学习而学习,而是因为iPad而学习,学习就变成一种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不是他自己自主研发的事情就变不成内驱力,自然就无法实现兴趣
真的觉得这本书可能要比正面管教更加让人反思,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目标设定会这么的难,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会经常学学着就没兴趣,这究竟是什么在起作用?如果我们不打算接受现在的这种状况,那我们又要怎样做
话术的确是一部分,但是我真觉得更重要的还是缓和跟孩子之间的关系,当你们两个在同频的时候,你说的话很容易被接受,如果你跟孩子的关系正处于拧巴的状态,那还是先解决你跟孩子之间的关系问题之后,再来想目标达成这件事情也不迟。至少在我自己身上,我认为我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应该缓和跟孩子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