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作为佛教的创始人,有着波澜壮阔的伟大一生。佛陀因厌离世间诸苦,于29岁出家,苦行6年,终于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而后弘法利生40余年,于80岁示显涅槃而入灭。关于佛陀的经典故事数不胜数,其中“拈花一笑”就是其中之一。
有一回佛陀在灵鹫山上讲经时,大梵天王献上一朵极其珍贵而美丽的金色婆罗花给佛陀。佛陀当时拈着这朵小花,法相庄严,却默默无语,嘴角露出一丝温和的微笑。众弟子端详着佛陀手上的金色婆罗花,都不能深解其意。忽然,弟子中一个叫做摩诃迦叶的老比丘,忽然十分欣慰的笑起来。
佛陀见此情景,便对摩诃迦叶说道:“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佛陀的大意是说:我有佛法的精髓要义,不以文字而传,你们以后可以向摩诃迦叶多去请教。众弟子听见佛陀如是说,都纷纷沸腾起来了。
摩诃迦叶因为领悟到了佛陀“拈花一笑”的精髓,因此得到佛陀的高度认可。相传佛陀将自己的钵盂传与摩诃迦叶,这就是著名的“衣钵真传”的典故。以后的禅宗正是从“拈花一笑”而来,摩诃迦叶也理所当然成为禅宗“西天第一代祖师”。
佛陀的“拈花一笑”是一个十分优美的故事,优美得使有些人认为是一个传说。其实,历史上是确有其事的。那么,佛陀的“拈花一笑”究竟有什么深意呢?
禅宗最开始是不立文字的,这正是佛陀在灵鹫山“拈花一笑”时定下的教规。禅宗历来有4句格言:“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中国的禅宗,是禅宗28祖达摩传入的,传衣钵于二祖慧可,衣钵之传终于六祖慧能。中国起初的禅宗也是不立文字,后来才有了文字的。
佛陀的“拈花一笑”,旨在强调佛即是禅。禅在于见性,不被文字表象所迷惑。故传禅宗之法,最好的方式是“以心传心”;心一念悟,则一念成佛,心一念迷,则万古不悟。佛陀“拈花一笑”时,唯有摩诃迦叶真正领会了他的真意,故而佛陀传禅宗于摩诃迦叶。
在《禅宗七祖谈禅》中有这样一首偈颂:“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若要纸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可谓道出了佛陀“拈花一笑”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