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邹憬、王盛元《论语通解》为通解,综合参考杨伯峻《论语译注》,新编诸子集成之《论语集释》,南怀瑾《论语别裁》,《四书章句集注》
原文: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通解:
孔子说:“由,我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对待知与不知的明智态度。”
笔记:
南怀瑾先生认为,诲单独断句,即“诲,汝知之乎”。意思是,教育是什么,子路你知道吗?
也有断为“诲汝,知之乎”,意思是,子路我教给你的只是你都知道了吗?懂了吗?
是知也,知,论语别裁及论语译注均认为通“智”,做智慧理解。
孔子其实蛮喜欢子路这个人的。子路少贫,勇武,多智,直爽,为人伉直鲁莽,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勇于改正错误。论语中记载了他多次跟孔子顶牛。
一个人太聪明,就容易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甚至会对自己不擅长乃至不知晓的事物业死不承认。而且子路又是急武好勇的人,他如果太过自以为是,很容易落入别人的圈套,把自己置于危难之地。对于孔子平时的一些批评,子路也许还有点不以为然,所以,这里可以视为孔子对子路的警示,告诉他不要死要面子活受罪,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也是告诉他,为人处事要有平和、谦虚的心态,知识的多寡并不代表智慧的大小,对待知识、学问、自身优缺长短之处的正确态度这才是最大的智慧。这里的知不管是解释为明智的态度还是智慧,其实都是对子路提出了很严肃的批评,基本是明确的告诉子路,他的聪明只是出自本性的小聪明,而不是真智慧,而且,他对教育的态度也是很有问题的。
所以,最终孔子如此评价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孔子恨啊,孔子对子路其实是很看重的,悉心培养,但是子路还是教而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