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樊登老师的《解惑:心智模式决定你的一生》,第一遍听了很是模糊,静下心来再仔细听一遍。
心智模式又叫心智模型,是指深植我们心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并深受习惯思维、定势思维、已有知识的局限。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图象、印象,是对于周围世界如何运作的既有认知。
这个世界有四种存在层次的差别,从无机物,然后到植物、到动物、到人,意识到这一点,就知道我们的心智模式的进化,人和动、植物比起来,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在于人有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心智模式进货的核心,就是我们要能够从被动逐渐地走向主动。
植物是完全被动的,动物有主动的一面,但它的主动全部来自于“动机”,它根本不会有自我的意志。人也有被动的一面,当我们表现出“我是被逼的,我也没有办法”的时候,就是被动的一面,当我们可以自己做出选择,我们的认知模式就进化了,可以用意志来解决问题。
一个人的世界可以很丰饶,也可以非常贫乏。你的存在层次将吸引着你的生活,就是你是更接近于人的这一端,还是更接近于矿物质的那一端,你的存在层次将决定你生活的状态。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修士——修道院里的修士,都爱抽烟。后来他们就商量说咱们去找院长,请示一下,看看能不能抽烟。第一个就去了,问这个院长:我在祈祷的时候能不能抽烟?然后院长说:当然不行,祈祷这么重要的事,你怎么抽烟呢?赶回来了。赶回来以后第二个修士去了,问:院长,我想问一下,我在抽烟的时候能不能祈祷?然后院长就抚摸他说:孩子,任何时候你都可以祈祷。两个人得出的结论完全不一样。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内在感官能够看出来区别,外在的眼睛看不出来。我们用肉眼、用外在的感官来看,我们会觉得这两个人干的是一样的事,但是你用内在的感官来看,这两个人干的是不一样的事:一个人是吊儿郎当的,在祈祷的时候抽烟;一个人是虔诚的,在任何时候都在祈祷。这就是最大的区别。
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也是,有时候人和人的关系,做公司、团队之间的合作,就是感觉不对。你说拿出证据来,没有证据,但是我的感觉不对——你的内在感官会有一种感觉,但是你外在的肉眼看不到。这就是我们说第一个契合,叫头脑和心智的契合,我们不能够只相信外部的数据,我们需要有内在的信仰、原则、道德这些东西。
老子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够知道自己,才是最明智的方向。我们不要试图随意猜测,更不要妄念,如果我们对自己没有观察,对自己没有觉知,就无法了解自己的内心,那就更难了解别人的内心。有一个词叫作“推己及人”,要想了解他人的想法,先了解自己的想法,观察自己。我们特别容易把自我保护转化为对别人的批评,就是因为我们大家的意图和行动是不一样的。当我们出现自我保护的时候,我们就会转向批评外在,因为内在的东西没法跟别人讲明白,对方感知不到。
生活就是道场,此时正是修炼时。我们人生所面对的所有的纠结、痛苦、烦恼,都是在不断地拉伸我们,然后试图让我们跳到另外一个层次来看待这些问题。如果你不能够让自己变得不一样,不能够跃迁一下,你就永远会跟那些问题纠缠在一起,你会觉得极其痛苦,没法解决。我们要想把一个团队带好,减少团队的矛盾,唯一的办法是我们要唤醒每一个人的内在成长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