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途中读这样一本过于正经的书还是头一遭,我自己也是没有想到。但当时书架上唯一一本还没有开始读的,且可以撑过十几天旅程的书就那一本。于是无所谓是“自我”还是“自大”,我就将这本《Ego Is The Enemy》塞入了奔袭北海道的行囊。
第一次自己一个人出国跑马拉松,Ego——我强大的“自我”,可以说既是盟友,又是常喜欢给人留下遗憾的搞怪精灵。我从不认为我的Ego是我的敌人——它或许时常让一些经历变得坎坷,但却从来没有剥夺过我对于“自我”的选择。我选择了Ego,也认同着这份自我。
假如,没有这份“自我”,我从一开始就不可能成为一个马拉松跑者。后来,或许因为这份“自我”慢慢长大,导致我轻看了这“人生第二场”尤胜“第一场”的挑战。
我的Ego让我觉得:既然我已经完成过一次全马,第二次一定可以PB!
我的Ego让我坚信:既然我这次所做的赛前准备比“第一场”更充分,那么跑起来一定会更轻松。
......
我的Ego就这样,在我毫无觉察的情况下一点点膨胀。让我误以为自己的身体已经不再需要时间去适应水土和地域的变化;让我满怀信心地以为,清晨只要穿上跑鞋,就能在前一天刚经历了五个小时的飞行、傍晚抵达一个从未到过的城市之后,依然能轻轻松松跑完42.195公里。
我爱我的Ego,它让我大部分时间都这样幸福地活着,但是,它偶尔确实也会很调皮!
我和我的Ego在冲向终点的那一刻同时哭了,在那个陌生的城市里、在一群陌生的人面前,我们为了许许多多累积的情绪突然崩溃——我没有PB,也没有跑得更轻松,实际上在跑到10KM的时候我就在考虑要不要退出。
但是,这些都不是我们哭泣的原因。我和我的Ego同时在那个瞬间感觉到了自身的脆弱,眼看着用了好长时间在心里好不容易搭建起来的高墙突然坍塌。我们难过是因为我们即使在最难的时候也没有丢弃彼此。我的Ego让我时常觉得强大,但也理解我会偶尔脆弱。
Ego,即自我,但是这份“自我”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变成了人人喊打的狂妄自大?我想没有人能说得清。但Ego不是敌人,它就是你自己!自己也会有厌弃自己的时刻,但能不能就因为这而不爱自己了呢?就说自己是自己的敌人了呢?不能够啊!
我不是很喜欢作者举例说许多人都因为过于自我而败的一塌涂地。这世上但凡你想证明个什么,最不缺的就是人证!你想,我们生活在这有着太多人的世界里,本就是无奇不有的。
我不喜欢劝服别人一边倒的论调,而且我觉得一个人的成败绝对不是因为某一种因素造成或激发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身上的所有特质都像是一味味化学药剂——给自己挤一点“自我”,也搭配一些“谦逊”,偶尔一些“懒散”,再多来些“勤奋”...... 这样,我们就把自己打造成了独一无二的存在。世界上不会再有第二个比尔盖茨,也不会再有第二个你,或者第二个我。我们要认同“自我”的价值,失败和教训从来只是因为过犹不及。
我觉得自我并不等同于不谦卑,一个人可以在该自我的时候选择全然地自我,在需要谦卑的时候适度谦卑。这样,人生就都是我们自己主观选择的结果了。当然,我们难免还是会选错,但是一直正确的人生,就一定要比波澜起伏的一生好吗?
放轻松!我觉得我们身上没有一处是必须被杀死的毒瘤。哪怕你确实常常表现得自大而遭人厌弃,要紧的是你是否看到了别人厌弃你的白眼?若看不到,那显然是个问题。许多被自我杀死的人,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是因何而死——这很可悲!但若人知道舍身赴死的缘由,哪怕是为了“自我”而牺牲也多能甘之如饴。
我们没有必要把人生的许多方面都设想成一场战争,自我和我本就可以共存。我想选择:不去赴“谁”设定的战役。
在旅行中读这样一本关于自我的书, 时常会觉得自己有些狂妄自大,但自己又实际上那样明显地喜欢着自己那个无视他人目光的桀骜模样。我相信任何事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人们想要的不过是希望能拥有看清事件走向的能力,没有人喜欢被蒙着眼睛赶路,但几乎所有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这样被蒙着眼睛前行的。自我并不是我们的敌人,自我的缺失却必然是可悲的盲目。
我希望你的“自我”头脑清明, 能为自己做最优的选择,无论结果好坏都欣然接受。那么你拥有的就是这世间独一份的人生体验。但若你的自我凌驾于你的主体之上,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无可不欺,那便成了影响他人的恶,遭他人厌弃的自我,确实可能是长畸形了的狂妄自大。
我在旅行中读书,也反省自己,常常有一些自大的情绪膨胀到我看不清我自己。而且,自己也并不总能及时地去控制自我,便偶尔只能任由其它自大、然后爆炸!但读了更多的书之后,我开始意识到要更有意识地活在每一个当下,开始留意到别人和自己身上的许多相似却又迥异的人性的弱点与优势。
每个人都有被“自我”撑到爆炸的时刻,但有些人会在战后的废墟里检视伤亡、记录教训;有些人却只一味地以为他们的“自我”毁掉的仅仅是旁人的安宁。我很同情后者,同情他们被“自我”操控没有觉知,内心自然也就没有自我、也没有平静可言。
自我从来不是我们的敌人, 自己要一直敢于做自己最坚实的朋友。可以去相信一边倒的理论,也可以去质疑,但一定不要把全部的“自我”都当作“自大”而抛弃。他人的失败可能是因为他的狂妄自大而引致, 但更多人的失败是丢失了那份珍贵的“自我”,谦卑到骨子里并不是什么谁都欠缺的素质,而“自我“确是很多人都匮乏的。
“有些自我”、其实是一件挺酷的事情,你能用“自我”陪伴自己、能自我感觉良好......这是在日渐孤独的社会里必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