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二十年的书缘、情缘,通了二十年书信的他们,最终未能谋面,是没有缘分?
故事源于一九四九年十月五号的一封从纽约到伦敦的商业性的信函,一切从这封简单的订书信函开始,纽约的作家海莲和伦敦旧书店的弗兰克,关系越来越近,却又咫尺天涯。
海莲在收不到好书写信给弗兰克:“你在干吗?我啥也没收到?利·亨特呢?《牛津英语诗选》?等着这些书来陪我过大斋节,结果你连个影儿也没寄来!春意渐浓,我要一本情诗集,可以放进口袋带到中央公园去读……”
当海莲收到一本拉丁文圣经《新约全书》时,极其不满,就在给弗兰克的信中狠狠地批评这样的翻译平白糟蹋了有史以来最优美的文章。而弗兰克就像是犯了错一样道歉,并且保证一定为海莲找一本正宗的《通俗拉丁文圣经》。
更多的时候,海莲会因为收到一本好书,兴奋的和弗兰克分享喜悦。海莲在收到那本只卖6美金精美的绝版《大学论》时,抱着书时不时怜爱地抚摸它,在信里兴奋地告诉弗兰克:“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标致的书,占有它让我有一种罪恶感。它那光可鉴人的皮装封面,古雅的烫金书名,秀丽的印刷铅字,它理应属于英国乡间的一栋木造宅邸,在一个优雅的老绅士手里……”
在海莲的赞美和任性地“批评”中,弗兰克从未在信中对海莲的轻松笑语做任何回报,他是典型的、老派的英国绅士,惟一能做的就是更加兢兢业业地为海莲寻觅好书。
海莲性情率真,热情大方,尽管她一生都不富裕,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很穷困,所以英国之行长达二十年都没有成行。但在通信之初,她得知战后的英国经济困难,物质缺乏。并不宽裕的海莲,多年来不断地寄送鸡蛋、火腿等美式食品给弗兰克,分享给书店的员工。
海莲的慷慨大方让书店的每一个员工和弗兰克的家人都把她视为亲人,纷纷和她通信,邀约她到英国来做客。她在五十年代初英国物资缺乏时期的慷慨相助,为她带了一段真挚的友谊,这也是全书非常感人之处。
到英国做客的邀约一直没有兑现,海莲几次差点成行,但终因囊中羞涩而放弃。直到一九六九年一月,海莲收到了一封来自书店秘书的信,信中告知弗兰克因病于上个月去逝。这段长达二十年情缘戛然而止。
随后,海莲收到来自弗兰克妻子的信,弗兰克的妻子诺拉说:“我真希望您在弗兰克在世时能够与他见面,我过去一直对您心存妒忌,因为弗兰克生前如此爱读您的来信,而你们似乎有许多共同点……”从诺拉的信里,我能窥探到弗兰克对海莲的情谊。
而在海莲给好友凯瑟琳的信,我亦能窥探到海莲对弗兰克无法言说的情感。“卖这些好送给我的那个好心人已在七个月前去世了,书店老板马克斯先生也已经不在人间。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现实生活中没有的缘分,只能靠文学作品去演绎,虽然他们最终未曾见面,但海莲和弗兰克已经成为经典,被一次次搬上银幕,成为永远的经典,被誉为爱书人的《圣经》。
海莲在弗兰克死后,来到查令十字街84号,她笑着对空荡荡的书店说:“我来了,弗兰克,我终于来了。”距离她第一次给这里写信,已经过去了二十年。
我想,当爱情以另外一种方式展现铺陈时,也并非被撕去,而是翻译成了一种更好的语言。上帝派来的那几个译者,名叫机缘,名叫责任,名叫蕴籍,名叫沉默。
还有一位,名叫怀恋。
我是钟灵毓秀,很高兴我们能在文字的世界里相遇。愿我写下的每个字,恰好途经的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