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除夕了。今年的春节,由于嘟嘟太小,没有回山东老家,这也是我第一个没有在老家过的春节,当然,也是第一个在北京过的春节。独在异乡为异客,过节自然也没有太多的说道和规矩,与平时的假期似乎没什么两样。可是,这毕竟是春节,全世界华人都过的一个节日,总还是要有些味道的吧。
说起春节的味道,就是年味儿,冯骥才先生在一次访谈里说道:
我觉得年味是两个,一是我们记忆里面的年味,就是我们记忆以前的一种年的味道。所谓年的味道,它是包含着两个内容,一个内容是年的一种文化的形式,它有一种习俗,比如我们以前在过年的时候,有祭祖、祈福这样一个仪式,这个仪式现在没有了,过去我们有贴对联这样的仪式,贴年画,现在也很少了。另外,我们在过去过年的时候,年夜饭、放鞭炮这些形式还保留着,过去的时候是这样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包括视觉的,包括听觉的,包括嗅觉的,人们创造这样的东西来表达人们对年的一种情感。在表达情感的时候,它也有一种文化的美和文化的韵味在这里面,这是长时间的一种历史,不断创造,形成这么一种文化的韵味,这个韵味一方面是文化的,另外也是情感的。所以,我们往往在以前的时候,记忆起年的味道的时候,年仅仅是一种风俗,更重要的是和风俗融为一体的对年的一种感情。
今天就谈一谈记忆中的年味儿,先从春联说起吧。
小的时候,腊月后半截,家家户户都要准备过年的东西了。年前的几个大集,是最热闹的所在。大人们赶集准备年货,小孩子们这时候无疑是最高兴的,因为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吃了。年货里,必不可少的一件就是大红纸,用来写春联的。
大幅的红纸,用线裁成长条和正方的形状,长条的写门联、正方的写福字。那时,村里总会有几个笔杆子老头儿,毛笔字写的漂亮,义务为大家写,当然也有人家自己动手写的。写的内容大体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或者是『辞旧迎新,招财进宝』之类的吉祥话。街坊四邻把对子纸送过来,执笔的便挑一联写。
三十那天,就要把写好的春联贴上了。大门上贴最大的一副,对着大门的方向,贴一条『出门见喜』,门窗上贴大红『福』字,要倒过来贴,寓意『福到了』。猪圈贴『六畜兴旺』,车子上贴一个『平平安安』,凡是能看得到的空闲地方,都要贴上点吉祥话。
初一拜年的时候,孩子们就会看各家门前贴的春联,说这家是谁谁谁写的,字写的好,那家的写的一般,墨也不好。评头论足,消遣一番。
如今,即便是村里人,也少有自己写春联的了。都是买印刷的成品。现在卖的春联,有各式各样的,大字镏金,看着华贵了不少,可是,却少了那份记忆中的墨香。
201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