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现在的科技真是发达,不想读书还可以听书,就算是网页,浏览器也都可以帮你读出来。
所以最近养成了个新习惯,自己写好的东西,然后听机器读。
还别说,挺有用的。像啰嗦,病句,语意重复,转折生硬这些毛病,一听就能听出来。
自己的东西,这些问题光是看的话很容易漏掉,读的话又觉得尴尬,听,是个不错的修改方法。
虽然几乎也不怎么修改……都发到平台上了,改起来太过麻烦;而且边际效应太低,得不偿失。
然而能发现问题,还是有意义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每一次写新东西时,都能把以前的毛病改掉,那积累到一定程度,水平岂不是会变得很高?
哈哈哈哈哈,想想还不错。
每篇进步一点点。
写东西时,会很注意“我”的存在。
或许是从小到大集体主义意识的影响,或许是由于有一点讨好型人格,抑或是单纯觉得这个词语多次出现会影响句子的节奏,在有意识之后,都会特别注意这个词在行文中的出现频率,若是不自觉顺手写出来,之后发觉,只要语句通顺,就会删去。
不过最近,我的文字里,“我”变多了。
这也是独居生活的影响吧。
离群索居,脱离社会,与群体保持距离,暂时不需要去讨好谁,而关于句子的节奏,有了新的认知。
所以“我”这个词语和概念,便突出了起来。
我看问题,会说我的观点,会说“我认为……”
我看好片,会说“这在我心中是今年最佳。”
我看烂片,会说“这让我感到不快。”
我瞎矫情,会说“我的生活糟透了。”
……
嗯,我也知道,上面这些看起来是没什么。可是要搁在以前,我是不会这么频繁的让自己跑出来,在别人眼前瞎晃悠的。
不过现在不一样了。
我不管。
但是另一方面,还是会警惕,“我”的杀伤力。
无论是放大自己的感情还是自己的观点,都会让世界变小。
学生阶段,甚至是毕业后,也写过些无聊的矫情文字,总觉得自己那点事情比天大,伤春悲秋。
少年不识愁滋味,然而毕竟自己不知,碰了点壁,就道是天塌下来一般。
观点也是一样。
年少气盛,比别人多读过几本书,便觉得识遍了人间真理,莫名的有了些布道者的使命感,若是有人反驳,也不顾品察人家的观点中的筋络,便立刻怼回去。
不知道世界无限大,却总以为自己的世界无限大。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所以晃荡了几年,在自己的世界和大千世界进进出出几轮,也算是见过了些许天地之后,心终于大了点,能装得下别人的离苦,和不同的观点了。
讽刺的是,想明白这些,却是在见不到别人,回到独自一人的状态的时候。
我真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