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说书家”一起闯关成长时,被问到一些问题。
于是,倒逼自己去思考,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
“问与答”如下。
问:如何讲一本反传统观念的书?(担心说不好,别人难接受)
答:如果你是带着试图“说服”别人的心态,就可能会引起反感,当然比较难。我们说书时,是去展示书中的观点的,而不是强加于人。
你把自己放在第三者的角度,持中立客观的态度,去分享观点,去引发思考,这样就不会有什么心理压力了。
进一步讲,正是“反传统”与一般认知相悖,若利用好这个反差去切入,也许更能够给听众带来思想上的冲击和启发。由于不是“老生常谈”,听众对此的价值感可能会更大。
问:一本书内容很多,如何提炼主线?
答:分享书的前提最好是读懂或读透一本书,然而这个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容易。对于不是以做专业分享为目的的“说书人”而言,没有必要将所有的主线或内容都涵盖到。
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的观点可能都会不同。
一本书里,你只要找到一个点,哪怕是一句话,对你有用或有感触,就可以去分享的。不需要把整个主线都拎出来,尤其是那些时间较短的分享。
问:写说书稿时没有头绪,不知如何下手,如何形成有条理的文稿?
答:四部曲,“加乘除减”
1)加法:把所有你认为可以讲的东西,一一罗列出来。
2)乘法:将这些内容分别归类。
3)除法:按讲述的逻辑一步步分解开来。
4)减法:大刀阔斧的删减,只留下最关键最有用,也就是你最想讲的东西。
问:“说书”应该是
让听众虽然没有看过这本书,但能收获书中的精华?
还是,让听众对这本书产生兴趣,激发去阅读的意愿?
还是,展开个人和书的链接,讲自己的故事?
答: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我们先需要有个认知,不同类型的书,“说”的方法和目标是不同的。
樊登说书,偏向讲致用类的书籍,把精华展示出来,属于“听我讲完就不用买书”型。
罗胖说书,涉猎人文、历史、社科为主,旁征博引,属于“听我讲完就想要买书”型。
吴晓波说书,定位财经类,服务精准客群,提升财商,共奔小康。
梁文道说书,主推文学、艺术,提升精神层次及个人修养,享受阅读乐趣。
好的分享,既不是我要讲什么,也不是听众要听什么,而是我想讲的与听众想听得能够结合并产生共鸣。讲者要把事情往深处想,往深处看,往深处讲,使其与听众产生共鸣。
故此,“说书”,既是为了让你产生阅读的兴趣,也是帮你快速了解一本书;要根据书的类型和目的,进行二者之间的倾斜与平衡。
不过,不要忘了,“说书”其实个人对书“消化”后的思想的表达。所以,结合自身,谈谈自己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
问:怎样才算好的“说书”或演讲?
答:如果只有一个标准的话,我想说是:难忘。
我常常打这样一个比方。今天你听了一个分享,过了两个礼拜,你还能记得吗?记得多少?今天如果你参加了一场TED演讲大会,一下子听了十几个演讲,一个月后再问你时,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当然,每个人的“脑回路”不同,往往没有标准答案。
进一步解释,
难忘,从理性上讲,就是有用;从感性上讲,就是共鸣。
有用:干货,有实用价值。
共鸣:就是听众能够理解及感同身受,能打动听众。
问:1分钟,4分钟和18分钟的“说书”分别有什么不同?
答:1分钟的“说书”只能对书做个大概介绍。但厉害者如罗胖,依然可以通过“一个故事+一个道理”,在1分钟内做一本书的营销。
4分钟的“说书”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这是什么书?推荐理由是什么?
18分钟的“说书”,相比下,时间就充裕不少。非常建议你说出对这本书感受,它给你的启发,你和这本书的故事等等。让听众感受到,这本书背后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