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的减法》,你会发现,原来“少做点”比“多做点”更重要

国庆小长假,阅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著作《教育的减法》。该书创作于2022年,与2021年夏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的背景吻合。

虽然朱老师在自序中认为,这并不是一本结构严谨、面面俱到,且理论论证、实验数据交织而成的周密的学术专著。但事实上,该书的三辑共十一章内容,分别从认识论、方法论和主体论的角度,谈论了教育的减法。

一、 认识论之减:减少对未来的期待,把握和享受当下

朱老师呼吁:“请把教育的减法与生命的意义联系在一起!”,“我们要尊重生命,追求幸福,珍惜人之为人的机会。”

作为养育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已上大三,小女儿正读一年级)的妈妈,还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阅读过程中最真切的感受就是“我们需要以更理性的认知和更具体的做法,为孩子的生命松绑,让教育回归幸福与完整!”

关于生命的意义,朱老师一直倡导并践行让师生和父母都能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而这样的生活恰恰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但却很少能够享受到的教育场景。

在当下,有多少父母在陪伴孩子学习时会“鸡飞狗跳”,又有多少师生在学校感觉无奈到想逃离?作为教师,我们多么希望孩子们能在教育生活中享受学习的愉悦,智慧的挑战和成长的快乐,共享心灵的完整统一,可往往事与愿违。

朱老师指出“任何时候的教育本身也是过生活,千万不能把今天接受教育的目的成为明天过上幸福生活的手段。”,而这恰恰是我们当下的教育现状中最大的问题,也是导致广大父母产生焦虑和不断内卷的根本原因。

太多太多的家长将教育的目的定位为让孩子考上好大学,将来过上好日子。岂不知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因为目标遥远或渺茫而对学习,对学校,对教育心生不满与恐惧;老师和家长,也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因更看重成绩,而忽略孩子,更看重未来,而忽略了当下。高期待与相互对比,产生了对自己孩子的失望和对别人家孩子的盲目追捧,困惑、焦虑也渐渐升级,进而不断地破坏教育生态。

也因此,老师越来越难当,不敢进也不敢退。同样的要求,有的孩子和家长认为是负担,也有的孩子和家长认为远不能满足其成长需要,更别说提升空间。当教育的大环境不再美好,彼此之间的理解成了一种奢望,家校协同育人也很难落地。

朱老师说:“父母把对孩子的期待当成了事实,这是不正常的。”可不是吗?父母对孩子的期待,那可是个无底洞啊,怎么样了,才能算好呢?

“我们的教育生活不幸福,是因为我们的加法太多”朱老师认为教学内容的加法,学制的加法,文凭的加法,让今天的学生不堪重负,严重内卷。

的确是这样,即使有不少家长和老师也能看清问题的本质,也想让孩子轻负担、更快乐地成长,但谁又能改变教育的大环境,逆流而上呢?更何况,是拿孩子的未来去冒险啊。

朱永新老师告诉我们,教育本身就是目的。它理应是充满愉悦、智慧挑战与成长快乐的旅程,任何牺牲当下幸福去换取一个虚幻未来的做法,都是对生命本身的辜负。教育,需要减去“内容与文凭”的无限加法,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独特轨迹,将孩子从无休止的攀比与规训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而非统一的“别人家的孩子”。

二、方法论之减:践行“六大解放”,把童年还给孩子

如何将“减法”的理念落地?朱永新老师重提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这堪称当今“双减”政策的宣言,也是可操作的方法论。

事实上,作为今天的老师和父母,我们深知,现在的孩子更需要回归自然,回归大社会。因为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被赋予太多的期待和厚望,同时,也有过多的被包办和替代。岂不知,当我们为孩子做了太多的时候,表面上的“一切为了孩子”实则是害了孩子,剥夺了孩子成长中必要的经历和体验,限制了孩子的手脚。手不能提、肩不能背的孩子,太难担负必要的责任。等孩子年龄长大了,我们希望他该会的都会了,实际是很滑稽的,因为孩子从来就没有真正的长大,怎么可能长大了就“自然会”呢?可见,“六大解放”是多么重要。

要解放孩子的眼睛与空间:使他能看,天高任鸟飞。

“院子里跑不出千里马,笼里飞不出翱翔鹰。”我们的孩子,要想成长的健康、茁壮,就需要“打开校门,以万物为友”不能把他们只关在校园里,关在教室里和家里,而要让他们回归自然,回归社会。把孩子从教室和题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走向大自然、大社会。在真实的场景中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出鲜活的理解力与创造力。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与嘴巴:使他能想,鼓励他提问。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解放父母和教师的头脑,破除“唯分数论”的成见。鼓励孩子提问,并真诚地倾听、与他们共同探索,让思维真正活跃起来,“聆听窗外的声音”。

要解放孩子的双手与时间:使他能做,杯空方能盛水。

  “课后三点半”理应属于孩子。让他们动手劳作、自由创造,体验自我实现的乐趣。创造需要时间,只有把自由支配的时间还给孩子,他们才能孕育出属于自己的奇思妙想。

陶行知先生80多年前的真知灼见,于今天依然应时、应景,落实“双减”,践行教育的减法,需要“六大解放”!

三、 主体论之减:家校社协同,共筑良好生态

教育的减法,绝非学校一方的责任,它需要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形成合力,共同作为。

作为教师,我们要做课堂和课程的“设计者”而非知识和概念“灌输者”。还要在评价上做加法——除了分数,更多地去看见和鼓励孩子多元的进步。

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童年的“守护与陪伴者”而非“监督者”。需要有勇气去抵御环境的压力,守护孩子的“留白”时间。将沟通的焦点从“考了多少分”转向“今天有什么有趣的发现”,将对孩子无尽的期待,转化为对当下成长过程的欣赏与陪伴。

社会呢?需要做“共识”的构建者而非“焦虑”的放大器。全社会需要营造一种更加宽容、多元的成功观,减轻文凭至上的社会性焦虑,为教育的减法提供一片生长的土壤。

《教育的减法》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一种生命哲学。它呼吁我们进行一次彻底的价值重估:教育的终极使命,不是培养精致的应试者,而是成就一个个幸福、完整、充满活力的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