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周绿荫森幽,绿叶的芬芳与青苔的气味迎面飘漾。蹲在幽暗的光线中,沐浴在纸门的微弱反射光下,不管是冥想沉思,抑或眺望窗外庭院景色,那种心情,实难以言喻。
雨滴由屋檐或树梢滴下,溅落在石灯笼底座,打湿石上青苔,在渗入泥土之中,其中过程,如在身边。
不管是谛听虫鸣也好,欣赏鸟语也罢,都是最佳场所;不仅宜于月夜,更是咀嚼四季不同风华的不二之选。
以上文字是一个空间的描写,大家读完之后,能想象出是一个什么空间呢?
估计大家都不会往“厕所”这个词想。不过,以上文字还真的是描写厕所。日本的厕所。日本的古厕。文字摘自《阴翳礼赞》这本书。
这种古厕被描述得这么美,还真有了想去日本体验一番的心愿。
如厕这件事可谓是非常私人又略显不雅,却又是我们天天面对的事。日本的古厕,按照上面的描述来看,日本人是为这种无可避免的生理现象提供了一抹闲暇时光,不至于在做这件本能类的事务时觉得是在浪费时间,在那置锥之地中尽量营造出美感。对于古代日本人的这种追求,我深感敬佩。
能营造出这样格调的如厕体验,《阴翳礼赞》这本书里所传达出来的要点是“光线”。
我们都知道,在摄影里,光线是灵魂。没有光线的明暗对比,无法形成有深意的视觉效果。日本的古典美学中,不追求敞亮,追求摄影中明暗的对比,甚至是刻意营造出阴翳的效果。
阴翳的原意是枝叶繁茂成荫。在日本,阴翳成为了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对美的追求,在那种幽暗、静谧之中能让人品味到一股禅意。阴翳的格调可以说是日本古典美学的精髓。这也是为什么日本的茶道、花道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总能给人大道至简的感觉。
我喜欢日本的古典生活美学,仅仅是一些庭院的照片,就足以扫掉一日的风尘仆仆。那样的气场,用枡野俊明的话说,它是一个能量点,在这个能量点里,我们变得专注又平静。
我最近看了五本日本生活美学的书籍,如沐春风,身轻如燕。正在阅读的这本《禅与极简生活艺术》,作者是枡野俊明,一位禅僧,一位禅庭景观设计师。他把“简”和“禅”,用极为易懂、朴素的语言描绘,仿佛隔空与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一起品茶聊天,让我们明白生命的真谛,激发我们去追求、诠释和展现一种禅的生活方式。
再把它和《阴翳礼赞》做一个结合,便更加了解日本所营造出来的“禅”文化是如何诠释出来的,它通过器、物、空间在人的心灵层面摒弃繁重,回归轻盈,让我们进入一种氛围、通道,去品尝寂静之中,我与自己,与世界,与万物的关系。
枡野俊明说:
“禅,极简,都不是抵抗物质,对抗生活,而是要理性、理性、再理性地看待物质、欲望,过平衡的生活。”
“禅的境界是智慧。智是事物本质,慧即抉择能力。”
结合他所说的,和我自身的体验,我对极简和禅之间的关系有了这样的理解:
简,并非简单,是过滤后的精华。精华务必是在选择之后形成的。选择即是取舍,取舍即要面对内心的真实需求,最终留下的是符合内心需求的,是滋养的,是安在的。这个追求简、成为简、呈现简的过程即是禅。
禅即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取舍的延伸。在这个取舍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清晰什么是最重要的,这个“重要”上升到了关注自己的内心,如何去滋养,并获得真正的自由。所以,禅不会说谎。如果我们没有达到那种境界,我们无法体现出禅意;如果我们到达了那种境界,我们无需刻意便处处体现出禅意。
枡野俊明的作品足以阐释他的境界。从这些设计出来的庭院照片,我们可以看到,一棵树、一块石头、一撮青苔,它们的多少、所处的位置、角度、形态,构成了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由一连串的“选择”产生。他是如何做出选择的呢?他说:
“我一般是一边观察石头的表情、解读石头的内心、倾听石头的声音,边将数块石头摆放在庭园中。”
这就是选择的过程。这才是慧的真谛。经由智和慧,形成了一种艺术,一种交流,一种美的延伸。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让我尘世依然很热爱,就是因为看到了美的延伸。它让我对生命更加有信心,更加愿意停留在此刻,去感受这股永恒的能量。
极简,可能有一部分人会把它理解为什么都不要,营造一种空无一物的状态。对词、方式、状态的追求,也并不是只有一种,我们需要去看很多种,然后再寻找出哪一种自己是最喜欢的,最舒服的。于我,我更喜欢枡野俊明对极简的阐释。他说:
“为了创造出一处空无一物的空间,我们必须放上一些物品。如果是真正意义上的空无一物,我们看到的就只是一片广阔的土地,只有放上一些物品,我们才能感觉到“这是一处空无一物的空间”。这体现的是“有=无”,“无=有”。这就是极简。”
他的这段话和我们的水墨画所营造出来的境界是一样的。其实就是“留白”。
留白不是全幅画都是白的,那就构不成一幅画了。留白必须是有些地方有画,有些地方没有,这样才形成了一个“留”的动作。有必须由无来呈现,不然不构成有;无必须由有来呈现,不然不构成无,这是恒常的定律。当我们把世俗的空间、物品、事件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我们便得到一种符合灵魂深层需求的表象效果,从而又反过来滋养灵魂。
有=无,无=有,是对应、互助、互补、依附而营造出的一种深沉的美感。这是人类追求的其中一种形式的美。虽然进入科技时代,有这种追求的人越来越少,可它不会湮灭,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追求,不管如何,总会留有火苗。我们以为生物上的繁衍是人类得以延续的火苗,其实不是。火苗是对美的追求,是对它的热爱。它能让我们找到归途,并把我们带回家。
我沉浸并在这种美的延伸之中获得莫大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