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按计划留了 “静默时间”,阳光没太刺眼,我窝在沙发里,没看手机,没想直播脚本,就安安静静地坐着。不知道过了多久,脑子里突然冒出来一件事 —— 是三年前和一家公司合作的那段经历。
那时我刚从瑜伽馆出来做私教不久,以前的同事找过来,说她们馆里要做一批定制辅具,问我能不能帮忙对接。我没多想就答应了 —— 一来是念着旧情,二来是做了 9 年瑜伽,总觉得 “能帮行业里的人做点专业的事,挺好的”。
对接的是馆里的主管,第一次聊的时候,她问我 “辅具怎么配更合适”,我没急着说价格,反而拉着她聊学员的情况:“你们馆里新手多,瑜伽砖选密度高的,不容易滑;伸展带要选宽一点的,裹在身上不勒……” 后来帮她列了详细的清单,连哪家工厂的辅具性价比高都标得清清楚楚。她问我 “要收多少服务费”,我愣了一下 —— 其实一开始就没想着要钱,觉得帮个忙而已,可架不住她反复问,最后报了个自己都觉得低的数。
更往后,她突然跟我打电话,说 “想和朋友合伙开家小瑜伽馆”,问我的意见。我那时候真是天真,把自己踩过的坑全说了:“别做不熟悉的品类,你擅长私教就先做私教,别一上来就搞大课;选址别贪便宜,学员方便最重要……” 絮絮叨叨说了快一小时,挂电话时还觉得 “能帮她避开弯路,挺值的”。
可后来的事,却没按 “我以为的好” 走 —— 辅具的钱,她说 “馆里要走流程,先给我 5000 元回款”,结果等了又等,没了下文;她想开馆的事,也没再跟我提过,偶尔在朋友圈见着,也只是点个赞的交情。
那时候我挺拧巴的:会猜 “她当初找我帮忙,是不是就想省点对接费?”“说给回款却没动静,是忘了还是故意的?”“聊开馆的事,是不是只是随口问问,根本没当真?” 甚至会怪自己 “太傻了,把商业的事当成了人情,把别人的客气当成了信任”。
可今早静默时再想起这些,心里没了以前的拧巴,反而很平静。我突然懂了,那时候的纠结,其实是在跟 “猜不透的答案” 较劲 —— 我想知道 “她到底怎么想的”,想确认 “我是不是被敷衍了”,想证明 “我的真心没白费”。可这些答案,从来都不在别人嘴里,只在我自己的执念里。
就像现在再想 “她当初为什么打电话聊开馆”,我不会再急着要个 “是或不是” 的答案了 —— 或许她是真的迷茫,想找个人说说;或许她只是随口一提,没指望我给那么多建议;又或许她有自己的考量,只是没跟我讲。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当时掏心掏肺说的那些话,是真的;我想帮她避开弯路的心意,也是真的。而那份 “真”,没白费 —— 后来我做私教时,更懂了 “跟客户聊需求前,先分清‘她要的’和‘我以为她要的’”;再对接合作时,也学会了 “先把边界说清楚,不是生分,是不让真心变尴尬”。
甚至想起 “没拿到的回款”,也觉得没什么了 —— 那点钱,比起我后来避开的 “把人情当商业” 的坑,算不得什么。那时候的我,总觉得 “用梦想和真诚就能做行业”,却忘了商业有商业的规则:同事要对馆里的流程负责,主管要对业绩负责,大家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做事,不是 “谁不好”,是我当时没看清 “个人情怀和商业合作的边界”。
静默快结束时,脑子里又冒出来一点 “小我” 的声音:“要是当初没那么天真,会不会就不会有这些破事?” 我没像以前那样跟着纠结,反而在心里跟自己说:“谢谢那时候的天真,让我现在更清醒;也祝福她,不管开没开馆,都能把日子过顺。”
说完这句话,突然觉得心里特别轻 —— 原来长大不是 “再也不犯傻”,而是犯过傻之后,不再揪着 “傻事” 不放;不是 “能猜透所有人的心思”,而是知道 “有些心思不用猜,有些答案不用要”。
现在的我,不会再随便接 “不熟悉的合作”,不会再把 “别人的事” 当成 “自己的事” 来扛 —— 不是变得冷漠了,是更懂了 “先把自己的日子过稳,才能在该帮忙的时候,帮得有底气”。就像现在专注做私教、磨直播,反而比以前 “什么都想帮” 的时候,更踏实,更有力量。
想起那句 “所有没打倒你的,都会让你长大”,其实更准确的是:所有你能笑着放下的,才是真的帮你长大了。那些猜不透的答案、没拿到的结果、当时想不通的事,终有一天会在某个静默的时刻,变成你心里的一句 “哦,原来那时候,我已经在长大了”。
而我们要做的,不过是别揪着过往的 “为什么” 不放,把心思放在 “现在要做什么” 上 —— 毕竟,未来的日子里,还有更多值得我们认真的事,等着我们去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