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由摄影的上帝视角谈起
学习摄影的时候,老师讲过拍摄高度有四种:平角度、俯角度、仰角度和鸟瞰角度。老师说鸟瞰角度是上帝视角,常用在创意摄影当中。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上帝视角”:指代在高处(航拍)俯拍的一个视野广阔的拍摄角度。
“上帝的视角”到底是怎样蹦出来的呢?我充满了好奇。结果发现这词最早指的是在一些游戏作品中的从上往下俯视的游戏视角:上帝一般一眼便能看清世界上的任何事。
后来,在竞技游戏当中,玩家产生了一些神预判或者一些非常神的操作,人们也会说那是“上帝视角”的游戏视角。那时是2014年。
再后来,出来一些俯拍到的视野广阔的摄影作品,人们也惊叹只有上帝才能看到如此广阔的画面,也把这样的俯拍角度称之为“上帝视角”,包括航拍。
2
文学创作中的上帝视角
随着该词被使用得越来越广泛,其含义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后来“上帝视角”也指在小说中,用第三人称的叙述,使观众读者能跟随作者的视角,获取许多以作品中的角色们的视角所无法获取的信息,这样的时候,读者跟作者一起成为上帝视角,可以看到故事的一切内容,因此也被称之为“万能视角”。
其实,我们在文艺作品中很早就接触了“上帝视角”而不自知,那就是文学作品的作者仿佛书中世界的上帝,可以自由塑造书中的一切,用第三人称叙述出来,使观众获得就连主人公都无法获知的消息。
比如2006年上映的电影《南极大冒险》中,八只雪橇犬在南极冰雪中集体挣扎求生的情节,就是用“上帝视角”叙述的,因为没有旁观者,也没有监视器记录狗们的行为(影视作品的视觉内容也是叙述方式的一种)。
而在很多成熟的文学作品中,都是用第三人称的写作方式,因为第三人称叙述者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能够以非现实的方式不受限制地描述任何事物。
比如余华的《活着》,就是用第三人称的写作方式,写了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的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余华更早的作品《许三观卖血记》,也是用第三人称叙述的方式讲述了许三观靠卖血度过他人生一个个难关,战胜命运考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人要而精神崩溃的故事。
又比如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雷峰塔》、《易经》和《小团圆》等,小说的女主都是以张爱玲本人为原型所写,但都是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所以文学作品中提到的“上帝视角”,乃是叙述视角中,第三人称视角(第三人称叙述)的别称。
3
认知的上帝视角
如今作为网络流行语,“上帝视角”也常常引申形容某一类爱自以为是的人,好像什么事情都很懂,什么事情他都知道,却又只是个事后诸葛亮那样的人。这样的语意就包含贬义了。
但是,也有很自律的人把强大的元认知能力叫做“上帝视角”。
元认知能力,是指对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如果能够随时体察到自己正在做什么?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坏处是什么?然后能够指导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这也称之为“上帝视角”。也称智慧。
如果自己的元认知能力还不足以指导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我们说,这叫智慧不足,当然不能称这时的元认知能力为“上帝视角”。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强大到可以称之为“上帝视角”呢?怎样使自己的上帝视角强大呢?你仔细想想,你会发现:
知识量越大,阅历越丰富,上帝视角越强大;
遇事越冷静,越能问个“为什么”,上帝视角越强大;
越能静默,越能思考,越能复盘,上帝视角越强大。
一个人元认知能力的强弱,其实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强弱。
比如,一个学生,如果他对自己到学校的目的能有正确的认知和理解,那么他就会自觉自律,能够尊重老师,谦虚好学,能够积极锻炼身体,能够学习处理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学生稍假时日就会表现出他的出类拔萃。他就是强的学生。
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对自己到学校的目的没能有正确的认知和理解,那么他就会很被动很消极地对待各种事情,处于一个被老师被作业被各种要求推着走的状态。这样的学生,时间长了,就会跟不上要求,就会表现出自己的落后。他就是弱的学生。
这类学生,等到他的元认知能力被激活了,他就会对做的事情有了新的认识。但那个时候,宝贵的时间可能已经过去了,这就会留下遗憾。
我们说元认知能力被激活,能对事情有新的认识了,这就是成长。但很多成长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如若不想付出惨重的成长代价的,那就要主动努力学习,主动努力让自己的上帝视角变强大。
不主动学习的人,或许终身都没有激活自己元认知能力的机会。
所以,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保持终身思考的习惯,我们的元认知能力就会有激活的机会,我们的上帝视角就会日益强大,强大到能让我们拥有足够的智慧,让自己过上正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