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雁鼠(公众号:雁鼠小报)。
今天凌晨,“白鲟灭绝”的消息占据热搜榜榜首。曾经的中国淡水鱼之王、传说可长到万斤的白鲟没能进入新的一年。
白鲟是距今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远古鱼类之一,体长可达2—3米,体重200—300千克,最大的体长可达7.5米。
白鲟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被誉为“长江中的活化石”,白鲟的吻长达到身体的一半,又称“象鱼”,属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白鲟最后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是2003年。当年1月23日,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专家在四川宜宾南溪江段救助了一条白鲟。
专家们给白鲟装上超声波跟踪器放归长江,由于宜宾江段水流速太大,跟踪船触礁后信号丢失。
等到跟踪船修复之后,信号再也没有出现……
白鲟在水中速度很快,被称为“水中老虎”,以鱼、虾为食,长江流域少有天敌。白鲟的灭绝对长江水生生态的影响极为重大,好比一个自然区缺少了老虎和狮子,食物链下游的鬣狗就会泛滥成灾,不仅破坏野生生物链,还会对人类造成威胁。
(专家救助受伤白鲟)
无鱼可捕的长江
作为一种长得不算出众的巨大鱼类,白鲟是“沉默”的。除了跟长江打交道的渔民,大多数公众很难见到活体白鲟;它又没有“中华鲟”那样响亮的名字。看不到,不了解,对它的命运,也就更少有人牵挂。
白鲟的消失,当然不是因为“物竞天择”,而是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栖息地被破坏、人为过度捕捞、河流污染,都是造成白鲟灭绝的原因之一。
作为曾经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长江生物链持续遭到破坏,很多鱼都面临着灭绝,以鱼为食的长江生物链顶层如江豚、白鲟的数量逐年下降。
事实上,自2003年以来,为了保护水中资源,长江就已经全流域实行每年三个月的禁渔制度,但是每年到了7月1日捕鱼期的时候,3个月的成果很快被消耗殆尽。
拯救长江生命,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作为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河流之一,长江孕育了无数灵动的生命。比如,被称为“天生微笑精灵”的长江江豚,憨憨的样貌曾打动爱心无数;被称为“长江女神”的白鳍豚,从中新世晚期“穿越”而来,享有“水中国宝”之誉。
可让人揪心的是,在整个长江流域,2003年,白鲟已不见踪影;2007年,白鳍豚宣布功能性灭绝;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坐长江轮时,随处可以看到江豚,它们“衣食无忧”,吃得胖乎乎的就像小猪一样。长江流域的居民对此习以为常,而江豚那时也只是普通物种,和珍稀保护物种几乎挨不上边。2017年,长江江豚仅存1012头。
保护物种多样性 长江已经刻不容缓
拯救长江的对策首先当然是禁渔。禁渔,拯救的不只是鱼,更是对生存环境的救赎。
自2020年1月1日起,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和此前一年一度的春季禁渔期不同,十年禁渔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为什么白鲟会面临灭绝?除了非法捕捞手段和轮船螺旋桨对它们造成伤害外,导致白鲟消失的重要原因,就是鱼类数量锐减。长江“无鱼”,最直接伤害的就是处于食物链金字塔顶端的大型动物。
长江干流每年的天然捕捞量已从1954年的42.7万吨降至近年的不足10万吨,相较于每年超过6000万吨的全国水产品总量,如今长江干流的天然捕捞量仅占到其中的0.15%。
长江是四大家鱼的基因库,虽然在渔业生产方面价值很低,但却在改善鱼类基因,实现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上不可或缺。
鱼类的基因在人工饲养过程中是不断退化的。鱼类在人工养殖时,必须不断补充野生的鱼卵资源进行繁殖饲养,而长江就是是四大家鱼不可或缺的基因库。
除了为鱼,十年禁捕也是为了渔。
古语说: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竭泽而渔则无鱼可渔,长江苦无鱼久矣!对长江鱼进行保护,延长禁渔期大概是目前唯一的选择。
(图片来源网络 侵权删)
参考资料
楚天都市报:《长江白鲟被宣布灭绝,曾是“中国淡水鱼之王”》
北京青年报:《改变长江“无鱼”禁渔之外还要做什么》
北京晚报:《十年禁渔才能有鱼》
钱江晚报:《十年禁渔让长江鱼好好休养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