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耐是人的自然倾向
不耐就是不耐烦,人对消费其实有一个时间上的偏好。
未来是不确定的,一个苹果,在今天看来是一个苹果,你也能吃得到这个苹果,但到了明天就不一定了,苹果也许烂了,也许给别人拿走了。
产生不确定的原因有很多,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等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谁都避免不了的原因-----那就是衰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人们更喜欢今天确定的消费,而不喜欢明天不确定的消费。人的这种非常自然的倾向就叫“不耐”。
不耐虽然说是非常自然的倾向,但每个人不耐的强弱还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强一些,有些人弱一些;有些情况下强一点,有些情况下弱一点。那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不耐的强弱呢?
2.耐心与年龄
决定耐心强弱的因素很多,比方说年龄。老人与年轻人相比,老人的不耐就比较强,年轻人的不耐就比较弱。因为年轻人能够看到更久远的未来,年龄是不耐的一个影响因素。
3.耐心与想象力
想象力也能够影响不耐。那些懂得延迟满足的小朋友,其实就是想象力比较强的孩子,他们能够把以后得到的奖赏看得很大、很重、很具体,也很明确,这种小孩子的自律能力一般也就比较强。自律能力的背后是想象力。
4.耐心与文化
欧洲的建筑,以及欧洲人在他们的殖民地的建筑,总是盖的很漂亮坚固,这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准备要在这些殖民地长久居住,而是他们习惯了,要盖房子就盖这样的房子。这是因为他们的习惯,要做一件事情,就把它做得很长远,非常耐用,要修房子就修得牢固,这里的不耐就和文化有关系。
5.耐心与时局
耐心跟时局也有关系,兵荒马乱的年代大家觉得未来就不明确,这时候他们手上的耐用品对他们来说就没那么值钱了。但是生活在和平年代里的人,他们对未来就会很乐观。
所以那些很值钱的东西或重于的文物,一般就会从兵荒马乱的地区流到那些和平的地区。因为同样的东西,在这两个时局不同的地区,估值是会有很大不同的。
6.不耐产生交易
不管是什么原因影响了不耐,因为人与人之间的耐心不一样,他们对手上的耐用品的估值就不一样,而不一样就会产生交易。
有些人喜欢现货,有些人喜欢期货。有些人看中商品今天所发挥出来的效用,有些人看中商品未来所蕴含的价值。
这样偏好现货的人和那些偏好期货的人之间就会产生交易,也就是说不耐产生交易。而这个交易当中,现货与期货的比价就是我们所说的利息率,即利率。
7.不耐程度决定利率高低
存款之所以有利率,那并不是因为存款自己本身涨起来的。
任何一宗现货跟期货的交易之所以存在利率,关键是人们都有时间偏好,人们都愿意早一点消费。而那些想要换取现货的人为了说服别人,让他们延迟消费,接受期货,他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对那些推迟消费、接受期货的人给予补偿,这补偿就是利率的基础。
所以,未来越是不确定,补偿就要越大;消费推迟的时间越久,补偿的也越大。不耐是利率的基础,未来越是不确定,接受期货的人越要索取的补偿就越大,利息率也就越高。
那么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未来高度不确定的年代,利率也就越高,因为你要劝人家接受期货,你得给予更高的补偿。
课后思考题:在一个原始社会里面,在一个连货币都没有的社会里面,有两幢房子,一幢是茅草房,它不是那么耐用;一幢是石头房,它挺耐用的。这时候人们发现石头房的价格相对于茅草房的价格下降了,石头房变得相对便宜了。这时候,利率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为什么?
我的回答:这个时候利率是上升了。因为石头房的价格下降了的这个线索,可以得出未来变得不确定了,人们不耐的强度变大了,未来越是不明确,说服人们推迟消费的代价就会越高,要付出的补偿也更大了,也就是利息率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