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快毕业的时候,同学们的工作基本上已经确定,大家都面临着租房的问题。那个时候,我已经公司实习,于是每天下班后都要四处寻找合适的住所,趁着还没有到被学校赶出校园的期限。
好多次,几位关系很好的大学同学都问我,要不要与他们一起合租,这样大家又可以住在一起了,互相之间会有些照应,毕竟我们刚刚走入社会,有很多问题需要面对,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生活能够像以前在校园时那般热闹。
相反,如果一个人住,或者是与其他陌生人合租,则是一种相当孤独和寂寞的生活状态,我们很少会与其他合租人交流,大家都不认识,也不会有很多共同话题,无非是礼貌性地打招呼。每天下班后,我们只能独自待在自己的房间,没人聊天,陪伴自己的是冷冰冰的墙壁、智能手机、电脑、孤独……
我看过很多人在总结成功的过程时,似乎都离不开那句: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但凡成功之人,往往都要经历一段没人支持、没人帮助的黑暗岁月,而这段时光,恰恰是沉淀自我的关键阶段。
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都在心里疑惑,那种寂寞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对成功有如此之大的吸引力?
我没有答应同学们的合租请求,选择了自己一个人居住。原因很简单,我想体验一下一个人生活,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
或许是从小到大,不管是与家人一起生活,还是高中和大学期间住校的集体生活,我都没有机会去体验独自一人生活的状态,这让我迫切想在参加工作后体验一下茕茕孑立的人生状态。
当然,并不是选择了独自一人生活,便是一种成功的选择或者说是一种成功的体验。那些成功人士或者励志故事中的耐得住的“寂寞”,是另外一种常人无法感受和勇于选择的状态,当然不是简单地独自生活。
然而,我依然会建议你,在刚刚走出校园时,给自己一段独处的时光。
或许这段时光并不是那些成功人士所拥有的“寂寞”,但这段独处,可以让你有机会静下心来,给自己一个思考的机会,思考生活,思考工作;也给自己一个不被外界打扰的环境,提升自我的环境,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般自律。有些时候,我们容易低估了自己的能力与内心,但有些时候,我们似乎又总是喜欢高估自己的耐力和意志力。
很多时候,我们强调主观能动性与自我意识的重要性,但是,环境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略。
X和Y是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时的同事,在我们实习结束后,被分在了同一个部门工作。他们俩很自然地一起租住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每天一起上班,一起下班。
原本的合租计划,是希望两个人有更多的时间可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一起应对工作中的难题,一同分享工作中的苦闷;然而这些美好的计划在短暂的被执行之后,便很迅速地被两人一起去网吧玩游戏,一起在家里看电视,一起去酒吧喝酒所取代。
Y在工作不久就跟我说过,自己准备在工作之余考取一个职业认证。他也这么准备了,买回来了相关的书籍,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还参加了网上的学习培训。
然而,这种准备没过多久,便因X一次次地“你考那个对现在的工作有什么用?”之类的不理解和不支持而戛然而止,顺利地进入了与X一样的生活轨迹,再也没有考虑过之前的学习计划。
同样的,他们的工作也并没有因为两人住在一起,互相讨论与交流而产生多么大的变化与进步。相反,原来应该按部就班就可以完成的工作任务,却经常因为其中一人的拖延与怂恿,导致出现两人双双延时完成工作的局面。
培养一种好的工作和学习习惯,往往需要21天的重复与坚持;但若要停止这种工作与学习习惯,却只需要3天,甚至1天,尤其是当我们身边有人在给我们找原因,“拉”着我们放弃的时候。
相同的故事,也发生在我的几位关系很要好的高中同学身上。
我的两位高中同学在大学毕业后,便去了广州上班,俩人住在一起。经常可以在群里看到他们谈论两人一起去了哪个网吧玩游戏,去了哪里逛街。
毕业一年后,在他们两人的建议下,另外一位在北京上班,准备换工作的同学便顺势南下,去了广州找工作,他们希望一起在广州,做出一番“大事业”。
然而,三人在广州聚在一起后,大部分的时光,只不过是把过往的“校园生活”复制过去,重复那些让人怀念的美好生活而已。
面对不太顺利的职场与工作,大家只不过是多了些一起喝酒吃饭,互相吐槽的机会,多了些一起通宵游戏,麻痹自己的时光;那些青春时期一起吹牛、憧憬未来的生活再现并没有给现实的生活带来任何的改变。
在我们初入职场,工作与生活都充满变数与迷茫的时候,负能量的传播并不像我们学过的数学乘法里那样“负负得正”。相反,它更像是文化传播中的“同化”,尤其是在你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与能力的时候。
所以,在我的建议中,我希望你给自己一段独处的时光。
你可以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工作计划,因为这是一份难得的提升自己的机会,或许也是唯一的你可以拥有无限的学习时间的机会。尽管人生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过程,但是在你组建了家庭之后,如此充裕的学习时间真的算得上是一种奢侈品。
在这段独处的时光,你可以认识新的朋友,而不是让自己的生活局限于以前的圈子当中。大部分时候,我们与老朋友之间存在和分享的是美好的陈年旧事,这些陈年旧事可供我们回忆,但却鲜能为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注入生机。
如同公司的发展需要新时代的员工来提供新的发展机会与模式一样,我们的朋友圈同样需要新的朋友注入活力,为生活与工作提供新的可能。
我们太缺乏独立思考与自我意识,不然,平日很少出现文学作品鉴赏的朋友圈,就不会被杨绛先生的告别而刷屏。
作者:小豌豆,一颗毕业于哲学专业,爱码字的豌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