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成果的努力,都是自欺欺人

日本著名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说过这是一个即便努力了也不一定会得到回报的社会”。对此,我表示非常的赞同。

“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这种说法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但是,你真的努力了吗?

你以为的努力,其实只是你以为的。骗得了自己,却骗不了别人。

01 

前段时间和以前几个离职同事聚餐,虽然他们已经离开公司好几年了,但是感情还是非常的要好。

酒过三巡,大家都说了自己最近的情况。他们中有的选择了自己创业,有的转行做了销售,还有的已经兜兜转转换了好几个公司。总的来说大家已经是事业有成了。

当轮到我时,我欲言又止。拿起手边的酒深深地喝了一口,说我还是老样子。

他们都为我愤愤不平,“你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几个当中最努力的一个,怎么还是老样子呢?”

没错,来这个公司快十年了,我还是老样子。在所有人眼里我是那个“最忙”“最努力”的人,包括我自己。

我最大的优势可能就是大家都觉得我很努力,几乎很少请假,从不迟到早退,做事也很勤恳。

可是,这么多年,年年拿“全勤”的我,始终在一线熬着,迟迟得不到提拔。

我觉得自己挺没本事的,拼命加班加点,只能靠死工资养家。眼看小孩慢慢长大,却没有存下什么钱。

他们帮我分析,“你工作足够努力,这一点毋庸置疑,之所以不出业绩成果,不过是在很多事情上走了弯路。”

他们把“努力”这件事说的很透,甚至有点刺耳,但针针命中我的要害。

我不就是这样的吗?总是认为自己很努力,常常被被自己努力的过程感动,而忽视了真正有价值的努力是要有结果的。

02 

像我这样的人,作家粥粥羊有一个词颇为传神,叫做“懒惰的勤奋人”。

我们这类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找不到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于是便通过过度的劳动消耗,造成安于奋发向上的假象。用自我麻痹的无效努力,来获取充实现状的自我安慰。

可是,这样的努力的结果,除了感动自己,并无多少用处。

我们一直活在“努力”的标签里。时间久了,自己也就失去了动力和方向,甚至反面。

以至于后来有些努力就变成做给别人看的,未必是自己真心所愿,看似忙忙碌碌 一天下来脑子依然空空如也。

很多时候都在追求工作中一些表象的东西,以前我朋友圈的个性签名就是: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

有些努力说好听点是自我鼓励,说难听点便是自我欺骗。通过欺骗告诉自己和周围人“我很努力,我不是个废物,我还有利用价值”然后懒得心安理得。

03 

没有成果的努力,都是瞎忙。

在职场里,我们常常发现,比不努力更可怕的,是只有“努力”。没有成果的努力,都是带引号的“努力”,所谓的无效努力。

很多人之所以成不了事,不是因为不够努力,而是总是忙不到点子上。

我们的努力最终都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而真正能推着我们的生活一步步往理想的方向前进的,不是我们的努力本身,而是努力所带来的成果。

人只有“努力”是不够的,因为所有的成败只看结果。

清华北大不会因为你很努力就低分录取你;你的领导也不会因为你努力了就认为你即使业绩不好也应该升职加薪。

这是一个需要努力、拼搏的时代,但绝不是只要你埋头苦干的时代。努力的同时也要时不时抬头看路。

只有当你的投入有所产出,你的努力有了成果,你的投入和努力才产生了价值,你的人生也才会渐渐变的更好。

04 

雷军说过:永远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你要大胆的想,认真的干,在探索的路上不断投入,只有不断的突破,努力才有不断的收获。

真正的努力,是结果导向的,重要的是质量,而不是过程中你付出的数量。

只有告别无效的努力,才会活得更明白。

摒弃自己努力的标签,让努力的方向不受限制。不盲目跟从,不圈定范围,不自欺欺人,勇于打破‘标签’式的‘假装努力’,还原一个真实的自我。

对于努力,我们要做的是丰富自己的头脑,审视自己的现状,定位自己的方向,循序渐进才能有的放矢。

所以珍惜你的付出,让努力真正有价值。

- End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