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过很多书
后来都不看了,觉得没什么用
今天和朋友讨论,之前的模式就是把念书取得成绩作为获得认可的一种手段
但是现在如果想要在现在社会上去生存,就要具有获得别人关注的能力。
今天看到在《身份的焦虑》中说道,就像孩子从小获得无私的关注,长大以后到社会上仍然会需要获得社会的关注,这好比是获得一种“社会之爱”的能力。现在的媒体和网站,似乎通过某种巧妙的设计和编排,引发了人们对于这种爱的渴望及嫉羡,这种爱成为了生存的纽带和营养液。
我也希望获得关注,但是也不希望,因为它们大多数并没有太大的营养。时间长了,便会搞不清他们看到的是你,还是你的能力;是你的能力,还是你的能力可以帮他们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
于是,我在想,如果读书不是为了获得学位,不是为了获得金钱,不是为了获得关注,也不是获得上文中的“社会之爱”,那又是为了什么呢。
看到毛姆在随笔里面写到,“阅读就是一种享受”
“为了应对考试或者学习知识,我们需要阅读许多书,这类阅读中不存在什么享受的。唯一能做的是祈祷因为我们需要它,对于这类书,我们是不得已才会去阅读它们的,我所提到的书籍既不会帮你拿到学位,也不会教你谋生的本事,但是会让你活得更加丰满。当然,要让这些书籍起到这样的作用:你得享受的沉浸在阅读中。”
就和画画一样,画画和把绘画拿去谋生或者是混圈子,那是截然两类不同的事情;读书,和把读书当做一种手段也是两类事情,只不过,我们在现在社会主流的默许中,众人把两者画上了等号(也难怪某些网站把兜售知识的app做的和电商网站一样)。如果幸运的话,也许这两者可以相辅相成,走上康庄大道,运气不好的,就比如我,只得把它们分开对待。
说到此,我手边书架上堆了一堆什么人文社科书籍,每一本读起来都是要集中精神,排列好脑细胞,不能走神,稍有不适,便消化困难。有时候感觉得像把自己的脑袋放到磨刀石上面摩擦摩擦,变得更加锋利。
我这是要杀羊呢还是宰猪呢?
但是读过这种书,再去看一些比较浅显的就会索然无味,毕竟和高手过招以后,小学生就不想碰了。
所以想来想去,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读,就为了读而读吧,也许是磨刀成瘾,锻炼自己的肌肉力量,感受一下高手的路数的酣畅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