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书名,我本能地抗拒,“孤独”不应该是老人的专属吗?作为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每天忙忙碌碌,哪里有时间“孤独”?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也更加方便,快捷,还会出现孤独吗?读完这本书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
我们能够理解饥饿,可是往往忽略了孤独,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他要和周围的人建立联系,他需要归属感和爱,人类对于爱的需求,就像饿了需要食物一样,处于本能。可是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科技的发展,反而让很多人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更远了,于是孤独感也就出现了。
《告别孤独》这本书内容非常清晰,作者围绕人为什么感到孤独,孤独的危害以及应对孤独的策略进行论述,犹如剥洋葱一般让我们走进敏感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作者说“爱是一种驱动力”,我们需要爱,就像植物需要阳光和水一样,一般来讲,被爱的人更容易体验到幸福,相反如果不被爱,就有可能导致孤独、抑郁、自杀等,
这让我想到去年教过的一个小女儿,她在作文中写到:“我觉得或者没有什么意义,我感到自己可有可无。”经过了解,我发现,这个小女孩的妈妈是一位医生,平时非常忙碌,除了工作之外,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双胞胎弟弟,于是对于女儿疏于管理。偶尔到女儿的房间,就是指责女儿房间乱、写作业慢等。女儿想对妈妈倾诉,可是妈妈要么心不在焉地听,要么就打断女儿,说自己没时间。渐渐地,女孩封闭了自己的内心,她被家人忽视了。
后来意识到这个问题以后,我就和女孩的妈妈沟通交流,一开始女孩的妈妈认为问题没有那么严重。可是后来我发现,这个妈妈在微信朋友圈晒得全部是两个双胞胎儿子的事,对于这个女儿的微信还是两个儿子出生前。意识到对女儿长久的忽视后,这个女孩的妈妈留下了悔恨的眼泪,每天无论都晚,这位妈妈都会翻开孩子的家校沟通本,写下一串长长的文字,鼓励孩子的努力,表达对女儿的关爱和信任,慢慢地这个女孩脸上开始出现了笑容,她和妈妈的关系也融洽了好多。妈妈也不再唠叨女儿的不足,更多地欣赏女儿的优点和长处。
《走出孤独》这本书中说孤独,对我们的危害是很大的。从躯体上讲,孤独的痛感与烧伤类同。从心理上讲,孤独会导致各种心理疾病。从认知上讲,孤独会削弱我们的思考能力。从社交上讲,孤独会影响社交幸福感。其实,在我身上也存在着强烈的孤独感,因为是独生子女的关系,从小我都十分渴盼兄弟姐妹间的亲密甚至打闹,后来找到另一半,结婚生子。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彼此都不理解对方,甚至发生过冷战。后来我通过不停地学习、改变,不仅改善了亲子关系,也改善了亲密关系。我认为走出孤独,其实还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行动,我们愿意为爱付出,愿意为自己认为重要的人付出行动,这是走出孤独的关键。
曾经,为了获得爱和归属感,我也走过一些弯路,这也是科里·佛洛依德在书中写道的我们试图获得爱有三种误区:要求并非邀请,忽略已接收的情感表达方式,期待某个特定的人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
如何走出孤独,获得更多的爱。科里·弗洛伊德给我们提供了六种走出孤独的策略。策略一:敞开心扉接受爱。改变想法,消除任何可能阻碍自己与他人间的感情障碍。策略二:邀请并塑造你所寻求的关系的类型。要学会邀请爱而不是要求爱,并为自己想要的感情建模。策略三:识别情感表达的多样性。认识情感表达的多样性,认可你可能已经收到但没有意识到的情感表达。策略四:培养多种亲密关系。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不管那个人是谁,期望某个人来满足我们所有的情感需求是不现实的。我们需要培养更广泛的亲密关系来获得我们想要的爱。当然,我们在发展新关系的同时一定要保护好现有的关系。策略五:远离有毒的感情。我们在获得感情的同时,也一定要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感情都是真诚的,有些感情是有毒的。有毒的感情,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有附加条件。一旦附加条件无法满足,爱便会消失,从而让我们倍感痛苦。所以我们在交往过程中一定要学会识别有毒的感情,并远离。策略六:乐观务实。“乐观且现实”要求我们坦然接受感情的起起落落,选择顺势而为而不是逆势而行。要对他人保持理解和耐心,并在必要时寻求帮助。如果一段关系已经走到尽头,那么我们也应该学会接受现实。
反思自己,在培养广泛的亲密关系这一块,我特别不擅长如何在发展新关系的同时保护好现有关系。可能是结婚生子的缘故,我中学时的亲密朋友,原来工作中的伙伴,一个个都有了自己的圈子,我们也日渐疏远,减少了联系。我在建立新关系的同时,并没有去刻意地维持原有的关系,或者是我只有想维持的想法,却没有付出行动。以后,我要努力建立、培养和维持有意义的联系,用爱和真诚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