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我说了,今晚我是这个群的主角,在大家眼里,似乎我有着丰富的育儿经验,走过、看过、哭过、笑过、思考过、领悟过,因此我具有某种程度的权威性。我深知自己责任的重大。于是用心总结了自己的几点感受和思考。奉献给大家,只希望能提供一种参考,一种眼界。因为每一个父母是不同的,每一个孩子是不同的,每一个亲子关系的互动模式是不同的。因此每一个人的感受和应对方式也是不同的。
1丶我从这个场景中看到了什么?
最直接的感觉就是力量的较量,孩子与父母是对手关系,母亲努力要按照自己的意志说服女儿,女儿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努力抵抗。我猜想,这对父母是要在端午节外出,女儿要跟脚。于是她们的意见出现了分歧,又因为沟通的方式如此,所以就演变成了对立。
2、这样的情景引起了我诸多的思考和感受。
第一个感受,我觉得这个女孩很可怜,很孤独,很无助,于是她撕心裂肺的呼喊 :“凭什么你们过节我就不能过节?你们能出去我就不能出去?我也是人,我也要过节,我也想好好玩一下。”
这几句话让我很震撼,这是一个弱势向强势的呐喊。是一种渴望与父母进行情感连接的呼喊。但是由于当前学习任务之重,升学压力的趋使,屏蔽了父母的耳朵,让我们父母失去了生活的重心,用冰冷的作业代替了温暖的情感。
第二个感受,这个女孩其实是有很多的疑惑和凭着对事情的有限理解所下的定义:“为什么不能一样?就因为我是学生?我比你们年纪小?我就非得在过节的时候写作业?”这一一声声质问像一发发炮弹打在我的心里,我想,如果我是她的父母,我该怎样回答她的这些提问题呢?
“我再也不想学习了!这个可恶的作业!”当这个女孩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心里马上跳出一句响当当的话:原来,孩子的厌学情绪就是这样产生的!
第三个感受:小女孩说:“你们就是这样对我的吗?你们口口声声说为我好,可你们哪里对我好了?你们是一伙的,合起来整我!”我想,这对爸爸妈妈要求她在节日写作业的出发点,其实是为她好,是想让她学会控制自己,学会对自己负责,这是爱孩子的具体体现,但是孩子没有收到,反而质问“你们这是对我好吗?”而且孩子的父母根本没有把该说的话说完,也没有把该说的话说清楚。
于是,我在这里有一个试问:为什么我们父母的爱和好意,孩子收不到?
毫无疑问,这就是孩子不理解父母、和父母对抗的重要原因。父母们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而没去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不知道孩子想要什么,于是自然不能“投其所好”,说出去的话就会“文不对题”,缺少共鸣。
我们父母怎样做,孩子才能收到我们的好意而不反叛呢?
我们首先要调整看事情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她,你希望在这个假日里有什么样的活动?有什么样的安排?当爸爸妈妈出去的时候,你一个人在家做作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你会安心的做作业吗?如果要让你安心的做作业,父母怎样做或说,你听起来才舒服,才会心甘情愿的留在家里呢?在我看来,这个换位思考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
其次,理解之后就要考虑:作为父母,我该去做哪些工作才能与孩子形成共频,说到他们心里面去,然后达到我们想达到的目的?这是在理解基础之上的沟通问题。理解程度不一样,沟通方式就不一样,收到的效果就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