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读书——《切尔诺贝利》。
"I first know Chernobyl is from a war game PUBG it‘s setting are people in the Chernobyl need to rescue themselves and fight for qualifications to escape.The Chernobyl incident has been criticized by the world, and it has also been written into many books and made into movies. There are still a large number of war and doomsday games like《Radiation Island》,《Call of duty 4》have also borrowed from the Chernobyl incident. From this point, we can see how much impact this accident has brought to mankind. "
几个月前,儿子突然跟我说起一个令我非常陌生的话题:切尔诺贝利。
乍一听我还真有点懵。缓了缓神儿,大概用了几秒在我大脑中“baidu”了一下,才从记忆库里挖出了这个尘封多年的词。
“切尔诺贝利”,确实存在于我小时候的记忆中,但却仅仅限于一个名词而已。对于它为什么会出现,它的意义和背后的故事是完全没有概念的,更不会想到我会与“切尔诺贝利”有什么交集。
儿子不厌其烦地说着新游戏中的地图,面对他的各种追问,我除了知道这与核能事故有关以外,什么也说不出来,甚至很多细节远不如他知道的多。于是赶紧找来几本有关“切尔诺贝利”的书读起来,这回纯属被迫营业。
《切尔诺贝利》——一部核悲剧史。作者是哈佛大学教授沙希利浦洛基。他生于俄罗斯成长于乌克兰,作为历史学家和事件同时代人,研究切尔诺贝利真有优势。经过多年的调查、采访,包括2014年以后公开的部分克格勃资料和政府档案,浦洛基教授详述了切尔诺贝利事件的来龙去脉,让更多人了解世界上最严重的核事故。
翻开书页,时间回到1986年春,苏联历史背景下,一个平凡的日子里,灾难竟然就这样毫无征兆、莫名其妙地发生了。。。
1986年4月26日
凌晨,切尔诺贝利的工程师阿西莫夫及其班组,像往常一样来四号反应堆控制室接班。
他们本以为“测试涡轮机的停堆工作”在25日已经开始了,他们今天的工作轻松到只需要看管一座已停止工作的核反应堆,何况他认为停堆这样的工作显然应该由更有经验的同事去操办。可眼下,他到达控制室时,发现这项测试才刚刚准备开始。
控制室内人满为患,旧当班人员、新当班人员、涡轮机测试有关的经理和工程师,还有一些仅仅想看看停堆后设备运行情况的人,满满当当挤了一屋子。
当阿西莫夫坐下来准备研究他应该做什么时,迪亚特洛夫便对他大声责骂,批评他工作太慢。迪亚特洛夫是当时控制室里的最高领导。
根据计划,他们需要往堆芯添加控制棒,控制棒插得越深,和中子中和的就越多,反应的速度就越慢。
但事实上,核反应堆的运行并不正常,故障信号亮起,他们不知道哪儿出错了,就把功率迅速提升,使反应堆能恢复持续运转状态。这时,有人擦去由于紧张而渗出的汗珠,以为挺过了一劫。
但是迪亚特洛夫仍然坚持要做低功率测试,他命令操作员强行关闭了故障信号灯,激活了水泵,这导致反应堆又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
凌晨1:19故障警报再次响起,而操作员又一次视而不见,把它关闭了。
167根控制棒,只有9根还插在堆芯,其余的全被拔出,故障信号纷纷亮起,整个反应堆已经濒临失控,岌岌可危。
1:22分,反应堆功率以令人惊恐的速度上升,冷却系统中的水已达到沸点,化成水汽,无法吸收中子。然而阿西莫夫仍然执行着“上级命令”继续进行测试,此时是1:23分。
测试持续了36秒,计算机数据发疯般的蹿升,在一阵慌乱中,阿西莫夫指示操作员按下了用于紧急停堆的AZ-5键。
他们以为这个红色的按钮将会完成自己的功能,那样就可以长舒一口气了。
事实上,AZ-5刚被按下,178根控制棒被插进反应堆活性区,含硼的控制棒目的是吸收大量中子,促使反应堆减速。然而,控制棒的顶端则是由石墨制成,这些石墨将原本已极不稳定的核反应水平激增,并使堆芯温度大幅上升,引起燃料棒保护层的破裂。不断涌现大量未被吸收的中子使防止核裂变过快的氙135燃烧殆尽,燃料棒中的铀释放到冷却水中,又产生出大量无处可去的水蒸气。
忽然,控制室的人听到了低沉的隆隆声,接着便是一声巨大的爆炸。
这地震般的爆炸将四号反应堆的外壳摧毁了,把重达200吨的水泥顶板抛向空中,当它重重地落回时,没有完全覆盖反应堆,反应堆的顶部留下了一条缝隙,辐射便从这里喷薄而出。此时是1:23:44。
控制室里一片漆黑,无数警报响成一团,人们束手无策,全吓呆了。但即便这样,他们仍然不明就里。在他们看来,准是冷却系统或是蒸汽涡轮出了事故,形成了一次“人造地震”。核反应堆及全套安全系统是如此简单易懂,所有的教科书中,没有任何一本说明核反应堆会爆炸。
事实上,爆炸破坏了安全壳,将减速剂核心燃烧的石墨块抛向空中,这些石墨碎块散落在各处,包括临近的三号反应堆的顶棚上。这些石墨碎块具有的超高辐射,足以在极短的时间致人死亡。
在这个温和的4月良夜,最初目睹这一切的是在核电站冷却池里偷偷钓鱼的人们。冷却池一向用来养鱼,以此证明核电站多么安全。垂钓者与四号反应堆近在咫尺,距涡轮机房仅260米。他们听见了沉闷的爆炸声,脚下的的土地开始颤抖,随后,烈焰伴着爆炸声倏然照亮了整个核电站。
然而,垂钓者看着火苗在四号反应堆的废墟上越窜越高,依然故我地钓着鱼。他们根本不知道,他们看到的是一颗核星坠入地球,它将荼毒这里的一切,包括他们自己。
与此同时,第二特种军事消防队正在值夜班的小伙子们也听到了爆炸声,接着看到四号反应堆上方腾起熊熊火球,然后是浓烟形成的蘑菇云升腾而起,由赤变蓝,黑烟遮天。
“着火啦!”还没等他们搞清楚是怎么回事,大家就习以为常地登上了消防车。三辆消防车全速开往核电站。
核反应堆高72米,相当于17层楼的高度。消防队长官23岁的普拉维克看到令人震惊的火舌正在吞噬着残墙断壁,随即用无线电发出三级警报,这意味着整个基辅地区的消防单位都要立刻投入战斗。
此时是凌晨1:28分,距离爆炸仅仅过去5分钟。
随后,周围负责城防的消防队,包括正在休假的消防员,也都纷纷出动,一辆辆消防车奔着核电站疾驰而来。
有一些消防员上到屋顶,他们发现屋顶都破了,用水浇怕造成短路,他们就用帆布、水带去扑打火焰,用脚重重地踩。他们甚至因为温度太高,无法呼吸,而解开了制服,取下头盔。
整个屋顶散落着发光的碎块,他们就把这些东西踢或拿到一边。事实上,这些并不是屋顶的沥青,而是反应堆石墨碎渣和放射性燃料残片。这些放射性物质会辐射周围的一切,可是他们对此一无所知。
很快,参与灭火行动和第一时间赶往现场的人,开始出现头痛欲裂、皮肤红肿、恶心呕吐、等辐射病症状,身体状况及其糟糕,随即救护车载着他们去了医院。
此时是凌晨2:25分,他们在屋顶上待了还不到半小时。这时,才有人意识到这样的状况,不仅仅是火灾造成的。
继续灭火的消防员中,列昂尼德和彼得从屋顶上爬下来,都感到不舒服,身体虚弱极了,腿像踩着棉花,口渴的厉害。
彼得走到水带旁边,喝了一口。“你在干什么!这是脏水!这些水是核电站冷却池里的水,被辐射污染了!” 彼得说:这水看上去很干净。我不喝上两口的话,就好像要跌到,再也爬不起来了。" 彼得将为他所喝的这两口水而付出惨痛的代价,他的消化系统完蛋了。
等到医院确诊他们是辐射中毒,一切为时已晚。
晚间,第一批受到严重辐射的消防员和电站操作员被秘密送往莫斯科接受进一步治疗。
从切尔诺贝利送来的病人中,摄入从0.8-16格雷不等。其中,28人很快就死于急性辐射综合症,这其中包括爆炸发生时值班的阿西莫夫。在接受骨髓移植的13人中,死去12人。余下当时逃过一劫的20人,在几年后去世。
这些消防员们以为自己就是去执行一次习以为常的灭火任务,谁也不曾想到,这一次是有去无回。
其中,有一位消防员瓦西尔,在挺了15天后离开了这个世界。他受到了1600伦琴的辐射,400伦琴就足可以置人于死地。他的妻子柳德米拉,隐瞒她已怀有身孕的情况,违反探视规定强行陪伴在丈夫身边。看着他从嘴、舌头开始溃烂逐渐蔓延全身,骨头与身体组织已经分离,内脏的碎块从嘴里涌出来,皮肤由乌青。。。紫红,到灰色,直至死亡。
瓦西尔和其他人的尸体被裹上一层塑料袋之后,放入镀锌的棺材中,然后再套一层塑料袋,之后被放入另一个更大的镀锌棺材中。最终,这些双层棺材被放入一个深坑坟墓中,再注满水泥。
两个月后,柳德米拉早产生了一个女孩。出生四个小时后,她的孩子死了。她被告知这个女婴有先天性心脏病,并且已经肝硬化,肝上仍带着28伦琴的辐射。
1986年4月27日
普里皮亚季,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向南16公里的小卫星城,当地农民和5万名核电站的工作人员居住于此。
尽管26日早晨辐射值就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值,但官员们却都选择了无视。后经过物理学家勒加索夫、阿巴吉和其他几位科学家的劝说,政府部门终于同意疏散工作了。
直到27日下午才开始进行人员撤离,此时生活区的辐射值已上升到每小时180-300微伦琴,有些地方甚至达到600微伦琴。
下午1:00,普里皮亚季城市广播开始播报:。。。请同志们带好身份证件,以及少量的生活必需品和食品,关好门窗,关上电器、煤气及水管。有序撤离。。。
那时距撤离仅有一个半小时了,儿童在快乐地玩着沙土;青年人们在运动场上踢足球;餐厅里的家长和孩子还吃着冰激凌,那本来是个平静和美好的周末。
下午4:30,撤离工作基本完成了,人们被告知只需在临时安置点待上三天。有些经历过二战的人不以为然地认为这没什么的,德国人打进来的时候我们也是躲到树林里去。
可这些看不见的“敌人”远比看得见的敌人可怕的多。事实上,他们再也没有回去。
普里皮亚季早已成为“鬼城”,它就像一个可怕的时间胶囊,一切都还是那一天的样子。
回看当时的摄影师在那两天拍的照片中,胶片上呈现出的斑点和白光,就是漂浮的放射性颗粒物留下的的痕迹。
1986年4月28日
28日早上,能源部中央委员会书记多尔吉赫向戈尔巴乔夫报告,他们正在用直升机投放沙袋,来填埋受损的四号反应堆,已经投放了60袋,还需要1800袋。
从27号晚间开始,从各地调来的飞行员就开始往反应堆里投放沙子、黏土、硼和铅。每次投放,驾驶舱内的辐射值从500伦琴增长至1800伦琴。
飞行员瓦列里仕马科夫看到一只乌鸦,因为太虚弱已经飞不起来了,才意识到情况很严重。许多飞行员开始呕吐,皮肤被辐射灼伤。
这项以飞行员们的生命为代价的工作一直持续到3天后,约5000吨不同材料被投放到反应堆里。因为担心材料堆积的面积过大,重量太沉,便停止继续空投。
1986年4月29日
苏联政府拒绝向本国民众和世界其他地区透露详情,官媒都对此次事故保持缄默。 从广播中,人们听不到有关事故和任何信息,只有激昂欢快的歌曲。
切尔诺贝利废墟上的核垃圾却亟待清理。事故委员会决定用月球车和警用机器人来做清理工作。但这些机器人刚被放到反应堆屋顶上,还没干活就坏了,高辐射瞬间烧坏了电路。
最终,他们派了几千名士兵、预备役军人以及军校学员来完成机器人无法完成的工作。这些清理人分批次行动,穿好铅制防护服后,每人只能在核垃圾遍地的屋顶上呆90秒,时间一到必须立刻换人。
那些石墨块密度和质量非常高,有个小伙子在撤退的时候被石墨块绊倒了,靴子破了。当他回到掩体的时候,长官对他说:你完了!
一位曾经的清理人回忆:当时我的耳朵出血了,鼻子也在出血,喉咙痒,眼睛刺痛,耳鸣,我渴的要命,但没食欲。
很多军人都是从战场刚回来,就被派往切尔诺贝利。他们庆幸从阿富汗活着回来,但他们在切尔诺贝利感到,在这里会被慢慢地杀死。
在军人们完成现场清理之后,苏联又调动几千名旷工,挖了一条通往反应堆底部的地下通道,以至于可以抽干积水并灌入液氮冻结土壤。否则地下水会受污染,后果不堪设想。
这些旷工在受损的反应堆地下,50度高温的通道里赤膊上阵,拼上性命完成了工作。但他们都遭到了严重的辐射,大部分人没有撑过40岁。
后来,苏联又组织几十万人到2600平方公里的被污染禁区做清理工作。这些“事故清理人”平均摄入的辐射超出安全剂量的120倍。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他们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也比正常人高得多。
1986年4月30日
乌克兰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讨论5月1日将在基辅举行的游行活动应不应该继续举行。
尽管克格勃测量的辐射值达到100微伦琴,但莫斯科的领导们认为这些数据不算什么,要求游行继续举办。因为基辅劳动节游行可以向世界昭示,这里的一切都很正常。乌克兰领导和专家,最后决定,继续举行游行,但要缩短游行时间,减少人数。
苏联政府试图隐瞒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弱化其后果。但风已经把辐射云吹出了乌克兰,吹向白俄罗斯,之后到立陶宛,又经过波罗的海到达瑞典、芬兰和丹麦,对其他国家已经造成破坏。
如此大规模的辐射泄漏完全不被人知道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1986年5月1日
真理报在报纸头版打出标语:“五一劳动节万岁,国际工人团结日万岁,全市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基辅市的中心城市广场上,聚集在列宁像前的人群终于等来了书记谢尔比,此时的辐射值已蹿升至每小时2500微伦琴。
1986年5月15日
苏联政治局要求有关部门负责“掩埋”爆炸的反应堆,将其永久封存以防辐射扩散。经过5天的讨论,最终决定搭建一座混凝土建筑结构。通常人们将其称为“石棺”。
年底,约20万名工人参与施工的,40万吨重的“石棺”匆忙竣工。这个建筑耗资巨大,以当时苏联的经济状况,就是在垂死支撑。但这个混凝土棺材暂时帮助苏联以及整个世界抵挡由受损反应堆释放出的高辐射伤害。它的使用期限是三十年。
切尔诺贝利事件是一次技术灾难,它不仅影响人的生存环境,也重创前苏联的核工业,军事化经济模式即将退场,拉开了苏联终结的序幕。在此之后的五年,这个曾经的超级大国四分五裂。乌克兰也宣布离开摇摇欲坠的苏联。
2000年
在苏联解体9年,事故发生14年后,乌克兰政府终止了最后一个3号反应堆的运行。
至此,才彻底关闭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2011年
乌克兰宣布,切尔诺贝利和普里皮亚季的禁区逐步向18岁以上的旅游者开放。到2019年,包括4号反应堆控制室在内的禁区,都向全世界旅游者开放。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所释放的核辐射量总计5000万居里,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的500倍。
然而,出现这灾难性的后果,据说只是核反应堆一部分核燃料外泄。113千克的浓缩铀,足够污染和毁灭大半个欧洲了。
如果当初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另外三座反应堆也因4号反应堆的爆炸而受损的话,一切有生命的生物体恐怕都难以在地球上生存下去了。
仅一次爆炸的所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就将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内持续存在。爆炸所产生的钚239,是高度致癌物,它的半衰期是24000年。
目前全世界约有400座核电站在投入使用,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具有毁灭数百万生命的潜力。
所以,切尔诺贝利事件的影响远未消除,它与地球上的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不止是过去,也是未来。
读完《切尔诺贝利》,我毫不怀疑这是一部真实的人类悲剧史。但同时,我也开始杞人忧天。1890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了电子,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铀的放射性,1898年,居里夫人发现了新的放射性元素钋和镭,1902年爱因斯坦提出了质能转换公式E=mc2,1914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确定氢原子和质子,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1938年德国化学家哈恩和助手斯特拉斯曼发现了核裂变并释放出放射性元素。1942年美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1945年核武器首次应用于战争。1951年美国首次利用核能发电。1954年苏联第一座核电厂并网送电。 这些是曾经的人类“群星闪耀时”,甚至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
但是这些“聪明”人把原子能搞出来,如今,甚至比他们“更聪明”的人也无法让不计其数的核废料消失,这些不确定的危险因素无处安放。不讲武德的就偷偷倒海里。有点德行的,也只能是做个掩体盖30年,坏了,再做个掩体盖100年;或者找个废矿井藏起来,几十年后,矿井要坍塌了,再找个山洞藏起来。。。愚公移山还有个盼头呢,处理核废料却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儿子现在已经不玩儿“辐射岛”了,《切尔诺贝利》电影也看了,这个话题该翻篇儿了。但他写的观影随笔,是细思极恐。善哉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