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明白孩子的正面与负面行为都来自于内在的情感状态时,就可以引导他们直接坦率地表达感情。由于我们教导他们不断叩问自己的情感世界,所以他们不会再通过鲁莽的行为来赢得注意。由于他们感到自己被聆听,所以无需再博取关注。他们一旦感到自己获得了接纳与认同,就不会再将情感上的痛楚转化为负面行为。
当孩子听到我们坦率直接、实事求是地表达感情,他们就会模仿。我们无需大喊大叫也能表达感情。如果我们与孩子之间出现什么问题,完全可以对他们说: “关于这件事,请把你的想法告诉我,我也会同你分享我的观点。”要让孩子明白,他们的感情与我们的感情同样重要,这一点很关键。
如果孩子偷了东西,我们最好叩问问自己:“我在哪些表现令我的孩子觉得非偷东西不可?孩子内心缺少什么东西,才会用偷窃的行为补偿?”这是个好机会,可以让我们找到孩子行为的根源。孩子的行为绝对不是空穴来风,一定有潜在的心理原因。我们的责任就是去发现它。
想象自己是一个引导者,而非一个纪律实施者,用一种易于接受的方式引领孩子走进现实。保持行为塑造的连贯性很重要。我们今天冲着孩子的一个行为尖叫制止,第二天就忽略它,那么孩子会反对反过来驾驭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