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完了《刻意练习》,给我最大的触动是,原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天才。
《刻意练习》说,潜力并非天生的,学习可以「创造」潜力,而不只是「挖掘」潜力。
我们总是将很多杰出人物的成功总结为他们有天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这里举3个例子。
例子1:“神童”莫扎特的秘密
莫扎特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弹大键琴、古钢琴,演奏小提琴,6岁开始便在欧洲巡回演出,8岁写出第一部交响曲,11岁写出一部宗教剧和几部键盘乐协奏曲,12岁时便创作了一部歌剧。
除了神童、天才,我们似乎无法用其他方式来解释他的杰出成就。
可事实上科学家们发现,几乎所有的杰出人物在小的时候就已经有这个领域的家庭氛围。莫扎特也不例外。
他的父亲本身就是一位作曲家,在莫扎特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开始想尽一切办法来提升孩子的音乐才华。他写过一本如何教年幼孩子学习音乐的书,并且在莫扎特的姐姐身上测试了自己的理念。
所以莫扎特从小就有良好的音乐氛围、接受了好的训练。
更重要的一点是,有人声称莫扎特在6~8岁的时候就开始作曲,但这有些言过其实。
莫扎特早期所作的曲子据说实际上是他父亲一手写出来的,他的父亲是一位不得志的音乐家和作曲家,所以很希望通过儿子的成功来让自己脸上有光。
而莫扎特在11岁时创作的钢琴协奏曲,经音乐理论学家们研究发现,基本都是以别人写的一些不太知名的奏鸣曲作为基础、由莫扎特进行了再创作而写成,他的父亲也在创作中给了他极大的帮助。
事实上,莫扎特真正原创的第一首曲子是15或16岁时创作的,而那个时候,他已经在这方面经过了10年的刻苦训练。
所以莫扎特的杰出成就,归根结底,是因为他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刻意练习。
从另一个角度说,他的成就在当时的年代是令人非常惊奇的,但从现在的视角看,“神童”莫扎特也就没有那么特别了。
因为在18世纪的时候,并没有科学的音乐教学方法。而在今天,从各大视频网站上,我们都已经能看到非常多的小孩子,4、5岁时拉小提琴和弹钢琴的水平就比成年人都高了。
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那么这些孩子都是因为有天生才华吗?
事实上,好的导师加上科学练习的方法才是关键。
例子2:三位女性象棋大师的“离奇诞生”
这个例子要讲的是一对夫妻生了三个孩子,都是女孩儿,而他们的三个女儿全都成为了赫赫有名的象棋大师。
这对夫妻的结合非常离奇。
丈夫是20世纪60年代末的一个匈牙利心理学家,他进行了一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只要正确的养育,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培养成天才。他的妻子是一个乌克兰教师,非常同意丈夫的理念,嫁给了他,并且两个人一致决定:要把自己未来的孩子都培养成天才。
那么在具体哪方面培养成天才呢?
最终,夫妻俩在各个领域里选择了国际象棋。
因为那时人们都认为国际象棋是男人的游戏,女选手通常是这个项目的二等公民。
女儿出生后,他们没有让女儿们上学,目的就是让她们把最多的时间用来研究国际象棋。
没过多久,大女儿就在4岁时赢得了她的第一个冠军,15岁时成为世界一流的女子国际象棋棋手,后来和许多男棋手一样努力,成为第1位被授予特级大师称号的女棋手。
二女儿也在国际象棋棋手生涯中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他14岁就参加了在罗马举办的比赛,并且胜过了几位德高望重的男子特级大师。
三女儿在15岁零5个月时,就成为了特级大师,这在当时无论是男棋手还是女棋手中都是最年轻的。并且,她在世界女子国际象棋棋手中,连续25年排名第一,并一直保持到2014年宣布退役。
如果我们用天生才华来解释的话,那么这3个女儿就刚好都有下国际象棋的才华吗?况且,国际象棋只是他们父母在各个领域中“随机”选择的一个。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问:那为什么我在一些事情上花了很多时间学习,练习了很久,却依然学不好呢?
接下来的第3个例子就告诉我们,不断重复的“天真的练习”是无法带来进步的,只有正确的刻意练习才能使我们杰出。
例子3:富兰克林,写作的高手下棋的菜鸟
富兰克林是美国的国父,他有各种头衔:政治家、科学家、印刷商和出版商、作家、发明家,以及外交官。
富兰克林是美国最早被称为天才的人,他从小家境很差,所以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学成才。
他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下国际象棋。他在上面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却始终下得很差,被称为天才的他并没有成为一流的棋手。
然而,他却成为了一名非常出色的作家,是写作的高手。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别呢?
原因就是他在写作方面进行了刻意练习,但在下棋方面并没有。
他只是把下棋当作了一种娱乐的方式,每次棋局的输赢到底是因为什么,每一步棋的下得哪里好、哪里不好他并不知道。
真正厉害的下棋高手脑子里有5万个“数据块”。他们只需看棋盘一眼,就能记住所有棋子的位置,还能记住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哪一方占优,棋局会往哪个方向发展,下一步或者更多步的招法是什么。
但这些,都需要独自花时间去一步步进行细致地分析,从和对手的对弈过程中并没有办法进行练习。
而在写作方面,富兰克林明显进行了刻意练习。
他童年的时候在出版社当小伙计,当时他看到了一本杂志里的文章,写得特别好。从那时起他便立志,一定要写出跟这个杂志一样好的文章。
于是,他开始每看完一篇文章,在脑子里记住大概的意思后,就自己进行仿写。然后把写下来的每字每句,跟原文章去进行对比,看看别人的用词比自己的好在哪里,造句为什么比自己的更流畅?
在不断修改自己文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好文章的感觉和思维。这就是刻意练习的过程。
对我们的启示
这3个例子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
我们可以成为任何领域的专家,只要我们进行刻意练习(需要有一个好的导师,有明确的目标,有及时的反馈)。
高手与智商几乎没有任何关系。书里告诉我们,智商高的人可能在最开始的时候稍占优势,但是训练时长比智商重要得多。从长远来看,占上风的都是那些练习更勤奋的人。
这也给了我们几个启示。
一个是不要进行错误的自证预言,从一开始就告诉自己,我天生就是一个数学很差的人,我天生就口才不好,我天生就学不会乐器、学不会画画。
当你在心里已经认定自己学不好,那么你就会开始用现实中各个微小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确实是这样的,从而忽略了那些自己能改变的东西。
同样,在教育孩子的方面,很多家长和老师在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就说这孩子在某方面没有什么天赋,语文、英语就是学不会。
当家长和老师在这方面下了定论后,孩子就会自己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确实不行,必然就不愿意付出努力。但其实,后续的训练时长比在小的时候展现出的些许天赋更为重要。
对我们已经长大的人来说,《刻意练习》告诉我们,想成为一个领域的高手永远为时未晚。
不要在乎我们已经活了多少年、失去了多少年,而要关注我们还有多少年。
比如我们现在已经30岁了,还没发现自己有什么特别的天分,那我们是不是学什么都晚了,是不是什么都学不好了?
绝对不是的。
我们现在已经30了,那我们还有50年、60年。你想,几十年的时间如果我们一直刻意练习一件事情,难道还成不了顶级大师吗?
所以,要相信刻意练习的力量,永远不要止步于此、甘于现状。
人生的下半场,我们的精彩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