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你的微信号,小一班有个同学群…”孙智勇电话里匆匆说完后就把我拽进微信群,李捷辉、廖莹、杨戈砾、石城等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陆续出现在眼前,除了问候彼此,同学李河、曾游等在北京饭局现场模拟当年鼓号队的场景更是让群里的同学唏嘘不已,时光仿佛一下子回到三十年前,真切而温暖。
“有哪位同学知道电视机尺寸是如何测量的”姚老师目光扫了扫一班的同学,我听到后立即举手,不等点名就脱口而出“是斜着量的…”姚老师斜了我一眼并没答话,旋即让另一位举手的同学发言,“电视机尺寸是对角测量的”鲁敏回答道,“对嘛,这才是语文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姚老师又瞟了我一眼,顿时让我羞愧难当,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课后,姚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和蔼地对我说:“遇事不要急躁,说话前多思考,语言要完整具体,注意表达方式,有时候比想要表达的内容还重要…”没想到姚老师的这段教诲竟永远定格在一九八五年的那个春天。
姚老师当年一身中山装,黝黑的脸庞不拘言笑,举止豪迈不失古风。记得那年姚老师每周早上端坐在讲台前带领大家读唐诗,风流潇洒的李白、沉郁愤世的杜甫在姚老师口中像是在谈论身边的朋友,时而击节赞叹,时而拍案而起,那幅忧国忧民的神情至今记忆犹新。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秋雨十年灯”自从石河子一小毕业不久,我便随父母一起调回苏州,那种背井离乡的移民生涯相信许多有着同样经历的同学一定都有体会。人到中年,愈发感慨时光的美好与无情,孩提时代一日似一年,三十以后,十年似一日。跟李捷辉私聊中得知姚老师因胃疾已去世八年多了,这么多年的麻木与自欺,着实汗颜。
离开新疆那年是八六年冬天,乌鲁木齐火车站大雪纷飞,火车缓缓向东前行,一片片雪花不停地敲打着车窗,就像同学们的一双双小手打在我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