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需要出发,专业度是助力而非自我局限的枷锁。沉陷在自己的专业度体系里,会让自己看不到对方,看不到真实的需求。硬生生把“你需要XXX”变成了“你应该XXX”,这份控制的欲望是小我的彰显,最终会把自己困死在人格模式之中无法自拔。
从应该出发,还是从对方的需要出发。这个问题我之前一直平衡不好两者的关系。陈老师提醒我目前的思维是技术思维,给人推荐东西还是会从我自己的技术体系里去推荐。我这里就有一套好坏的评价标准,当我把我认为好的东西推荐给别人的时候,那并不一定就是契合对方需求的,对方可能只是一个很低的要求,并不需要用质量好又速度快、经久耐用的产品,可能对方的要求只是凑活能用就行。
陈老师给我列举了日本本土汽车为什么便宜且大家都愿意买,而欧美汽车高性能、高油耗、高安全、高价格在日本却卖不动的例子。例如当年的欧美汽车为了安全性,会打很多的富余量,最终赢得了安全的口碑。也许欧美车型功能多,更耐用,但成本上升了不少,售价自然也高。而日本国家小,车也多,对安全方面可能不需要那么大的富余量。面对汽车里那么多的功能,很多可能平时并不会用。把用不上的功能全都砍掉,把安全做个恰到好处,能缩减的地方都缩减掉,然后不考虑经久耐用的事情,把使用寿命按照不同挡位设计为5年、10年、20年等。这样就把成本降到了最低,老百姓都负担得起。从产品本身上,可能比不过欧美的产品,但是他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市场销量很好。
在听完这个例子之后,我明白了一点:我的真实贡献,并不是我真的付出了多少贡献了多少,而是对方需要的部分我满足了多少。我付出了100分,自己也很累,可能契合对方需要的只有10分,事倍功半,我满头大汗,对方还不满意。当我以对方的需要为重点的时候,我可能付出了10分,一点都不累,但是契合对方需求后做出的贡献价值,就有100分。这是真正的事半功倍而不累,明确需求再行动是达成事半功倍的前提,也是实现高效能的基石。
昨天思考了一天这个问题,那结合到我的具体情况,例如朋友让我给他推荐电子产品或者零件,我应该如何推荐?
假设现在有四种产品:
第一种100元,无法保证正品(能买到正品的老货已经算运气好),质量极差,速度也慢,还有很高的概率买到假货、翻修货、来自华强北的组装货。售后保障全看店铺老板良心。
第二种300元,正品产品,质量中等,速度中等,选择正规的平台购买不会买到假货,且有保修,坏了随时能换新的。
第三种500元,正品产品,且为优质产品,质量优秀,经久耐用,速度很快,可以正规平台购买不会有假货,有保修。
第四种产品1000元,正品产品,目前科技顶级产品,质量最好,速度最快,价格最高,可以正规平台购买不会有假货,有保修。
假设对方的经济实力不用担心都买得起,对方的需求只是看看电视,做做PPT,浏览网页等日常需求,你会推荐哪款产品?
我的旧有习惯,会推荐第二种,并告知有第三种。让对方从这两种里进行选择。一直以来都是如此。
如果对方有长期不换设备的习惯、有玩儿游戏的需求或者运行专业软件的需求,我会更加推荐第三种。
如果对方可以报销且没有预算限制,我会直接推荐第四种。第一种产品我在任何情况下都从不考虑。
陈老师的这番教导让我重新审视第一种产品的价值。实际上,第一种产品在各种购物平台上,销量都很高。也许销量是刷的,但是实际生活中我见到的很多人都会购买这类产品,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便宜。我问起对方质量的时候,对方都表示不懂,“至少能用吧?能用就行了。坏了再买一个也就是了。”这是我听到的大多数回答,甚至连我搞了一辈子信息化与电子技术的父亲都是如此,因为这个贪便宜没少上当,每次上当都会再三提醒我千万别贪便宜,天上不会掉馅饼。每每遇到这类事情我都感觉很无奈。美团送你的团购优惠券,你不信认为是骗你的,天上不会掉馅饼。我办理的信用卡可以加92号汽油打折,你不信认为是骗人的。但是某购物平台上的9.9包邮,却兴致盎然的不断购买,为家里平添出许多的垃圾出来。
这个小细节我思考了一天,结合陈老师的教导,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并不是我基于我的专业判断给对方推荐这个行为本质上错了,我也是参考了对方的需求之后做出的专业性推荐。也许真的第一种产品完全能够满足对方的需求,但是这里头毕竟有赌的成分。
设想一下,你来找我推荐买个电脑看爱奇艺,我直接给你推荐了第一种产品,你买回家感到非常便宜并且看爱奇艺完全没有问题,很满意我的推荐,用的也很开心。好景不长,看了半年之后电脑坏了,你去申请售后,这时候店铺表示不管,并开始扯皮,甚至说是你自己弄坏的不予保修。你来找我质问为什么产品是这个样子,我应该如何面对?你第二次再买电脑的时候,你还会来找我给你推荐产品么?
大家来找我做购买电子产品的推荐,是因为我足够专业,大家才信任我。他们也是害怕买到假货上当受骗的,害怕买的型号不对不能用、害怕买贵了被商家给黑了等等。我现在认为我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性做推荐,还和以前一样要阐述清楚我为什么推荐这款产品,我依旧以后不会给别人推荐质量差的第一类产品,我认为这本身没有问题。如果对方连第一种产品的质量都能接受的话,实际上只要没有兼容性问题,问不问我也无所谓了。
在此基础上我额外多了一个要注意的点:最终是否要采纳这个决定权还是在对方的手上。如果对方的需求是便宜而好用、实用,就像日本车一样,我直接推荐第二种产品就好。对方如果不愿意承担这个正品带保修的价格,认为价格更为关键,那可以选择第一种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我能提供的贡献就是尽量让对方能买到老货,让对方买到可以使用产品的概率尽量增大一些。我已经向对方阐明了购买第一种产品的风险,这本身就是我专业性的一种体现,也是我能为对方提供的价值。我想这就是我能为对方做出的最大的贡献了。当我完全阐释清楚的时候,对方仍然真的买回来了,以后真的坏了,导致了自己数据丢失或者其他的严重后果,我想对方也不会把这个结果赖到我的头上,因为这完全是自己做出的选择,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这里还有一个隐藏的点,就是我不愿意因为我的过错,为不好的结果负责任。为了避免秋后算账,我在做的时候就会统筹考虑全盘的情况,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做出最优化的选择,至少最低的底线,也就是我的红线是绝对不能选择没有任何保证的产品或者完全不靠谱的事情,因为我的这种选择会增大对方秋后算账的风险,所以我更倾向于”欧美车企“的思维,留出余量。这也是我风险把控更为敏感的原因之一,也是形成我性格中”稳健型“品质的根源。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份品质,让大家更加的信任我,愿意相信我的推荐,并基于我的推荐做出选择。这份天赋里隐藏着我的恐惧,我害怕不好的结果导致自己众叛亲离,丧失大家对我的信任,最终变成孤单一人的结局。我体验到了这份“靠谱”的阳光面特质,背后是“自我保护”、“害怕离群”的阴影面伤痛。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这都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