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心理学关于人的价值的体系和论证可以概括成以下几点:
1.人的本性是好的,至少是中性的;恶是派生的,是人的基本需要受挫引起的;
2.在生物进化的阶梯上,人有高于一般动物的心理潜能,心理潜能高于生理潜能;
3.人的需要有层次结构,动机也有高低的层次。高级动机的出现有赖于低级需要的满足,但只有高级需要的满足才能产生更令人满意的主观效果,或更深刻的幸福感和丰富感。高级需要比低级需要有更大的价值;
4.高级需要包括爱的需要或者社会需要,因此,人的自我满足和利他主义是一致的;
5.创造潜能的发挥是人的最高需要,因此,人的自我满足和利他主义是一致的;
6.自我实现或创造潜能的发挥本身就是奖赏,它是一种“高峰体验”,是一种极度欢乐状态;
7.健康人有自发追求潜能实现的内在倾向,并有以此为依据的自我评价能力。这使人在困境面前能够保持主动和自由。丧失自我评价能力导致病态;
8.不论低级需要或高级需要或创造潜能都是人的机体构成的作用,但高级需要和创造潜能较低级需要微弱。它是一种类似本能的微弱冲动,不像动物本能那样牢固,因此,有赖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9.人的潜能和价值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一种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潜能是主导的因素,环境是限制或促进潜能发展的条件。
环境的作用归根到底在于容许人或者帮助人实现他自己的潜能,而不是实现环境的潜能。
10.人的潜能和社会价值并无本质矛盾。人的需要的等级越高,必然也越少自私,创造潜能的发挥具有最高的社会价值。
以上概括出一个核心的问题:即价值和潜能的关系问题。
人本心理学带给我的最大启发是:当下中国教育者从上到下,特别家庭教育。的确,社会阶层予人的不同起点带来的不同可能,但过分强调了先天因素、家庭影响而忽视了现实社会对人格发展的影响。甚至一些学校会通过第三方来选择、强调家庭出身作为入学条件,这是很明显的、赤裸裸的泯灭人性的假设!一个合理的社会,应该是促进所有人的潜能的发挥,帮助所有人获得最高的“自我实现”,寻求社会价值的实现与获得作为人的尊严。
这本书,集合了荣格、马斯洛、罗杰斯等的文章,更原汁原味的呈现了这些大家对人的价值、人格、与人交往、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幸福、献身和意义等的研究观点。我们可以从第一手阅读,以此为起点,去思考教育如何帮助人,实现自由的生长与获得尊严。
德国狄尔泰,对生活与世界观,有一些具有深远影响的解释。(括弧中是我的思考)
——任何世界观的最终根源都是生活本身。
(要帮助儿童形成世界观、确立人生观,还是要回归生活,而不是说教,不是来源于教材或书本。)
——个人独特的生活构成了个人自己的世界。对生活的反思,形成我们的生活经验。它把具体和一般的知识同我们的自我在更周围的世界及命运接触中所发生的(由冲动和感情在我们内部唤起的)许多分明而细微的事件结为一体。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所以我们解读任何信息,都会有自己的背景概念来加以理解,形成不同的观点。因为,要想所有人都形成相同或相似的观点,这是不可能的。理解这一点,才能理解他人,包容并尊重他人。)
——不管是梦、是戏,还是消遣,总之都是一种纯粹的旁观和内在的精神生活,这就是生活的基础。
(儿童的游戏、阅读、听音乐看戏,在大自然中采花种植,都会最终形成人的世界观——从我们出发,形成关系网,联结生活、他人与自然,有些让我们愉悦,有些让我们压抑,每当某一个特定的倾向相当明显时,人就会注意、感受、唤醒这些关系。)
——对他来说,一个朋友是提高他个人存在价值的动力,每一个家庭成员在他的生活中都有明确的地位。
(首先家庭的每一个成员,对儿童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其次,就是同伴。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朋友是镜子,是相互关照的旁观者,是提供学习他人的机会、从同伴那里获得信息和参考架构……所以,同伴在成长中意义重大,在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作为教育者,需要引导孩子们重视友谊,学会恰当的人际交往技巧并坚持一些好的原则。)
——但若追溯历史并加以客观的表达,就能跟完全地把握生活并且对它做出更富有意义的解释,而不受个人学识和当今生活的种种形态的局限。
(班主任生活史、校长专业成长史……都是通过自我写作,他人评点,促进个人超越自我的可能。)
下一节,我再来尝试总结一下对世界观的结构、世界观的多样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