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进步使越来越多的人得以在更多的方面发展自已,自我意识越来越强,较为突出的体现在表达的意愿上。特别是网络的发达,激发了人的表现热情,于是很多人都急切地希望别人听到自己的声音。
众生喧嚣之下,作为听众,不管是现实生活中,还是虚拟世界隔着屏幕,对面的声音越多越大,越要学会聆听。
说的文一点,“听话”也是门艺术,从“听到话”到“听得懂”再到“听进去”,体现的是对信息加工利用的程度和效果。
一定要认真地听,否则每天不加分辨地接收海量的信息,大脑就成了垃圾桶。认真听的目的是准确甄别,像筛子一样过滤出有用信息,以备进一步加工。
对那些无用、无效、无聊的信息,既便听到,也要像一阵风一样刮过,特别是对那些有悖公理常识的言论,不要且不必回应,有的甚至还要有所警惕。甄别的标准因人而异,有些金玉良言在某些人听来也会充耳不闻,就像投入水中的羽毛,激不起半点波纹,听到和没听到没什么区别。
“听得懂”有时候就有点儿难度了。相信每个人学生时代都有过课堂上懵懵懂懂的经历,讲台上老师声情并茂,讲台下学生如听天书。走向社会进入职场,和同事、上司、客户打交道,“听得懂”有时更多靠经验的积累,甚至是无数的教训获得。想当年,刚上班时领导曾教育自己,干工作要有悟性,一个“悟”字,一个侧面概括了听话的艺术。
至于男女交往时“好”或“不好”,“要”或“不要”,“行”或“不行”,字虽少但其中的涵义要想准确把握,需要综合当时的情境,经过复杂的考量甚至“计算”才行。不知多少头脑机灵的男孩在这方面听力不佳,稍不留神就把女孩的意思满拧了。总结原因,概括起来就是“心有灵犀”才能“一点通”。
“听进去”就更难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好比化学反应,听进去才是真正发挥了作用,为下一步的行动做好了准备。小时候经常被长辈骂没长耳朵,长大了对同事朋友有的意见主意充耳不闻,实际上就是没有听进去。尤其有些“杠精”、榆木脑袋,再大的声音也不会起到任何作用,甚至当下听你说是只是给你面子,过后不知要记你多长时间。这种情形好比鸡同鸭讲,双方都累,索性闭嘴还落个清静。
经历多了,就会发现说话累,听人说话也累,但人生就是在不断地说和听的过程中表达着、检讨着、完善着、发展着自己。
在这个对个人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时代,要能说,也要会听,特别是在好说的人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能够静静地聆听更显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