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73岁而终,在当时算是高寿了,这句话是晚年孔子对自己的人生总结。孔子总结了自己治学求道的六个阶段,从“志于学”到“从心所欲”,历经55年的漫长过程,孔子从有为青年成长为一代宗师。我们可以设想,每个阶段并非绝对的十年为界,只是一个大致的划分,每个阶段都是一个由量变积累到质变飞跃的过程。人的资质有高低,这个阶段也并非绝对划一。如果简单地期待到一个时间段自己也能达到某个阶段,无疑痴人说梦,只是生物意义上的“生长”,而不是思想意义上的“成长”。我们见过太多几十年如一日的“巨婴”,是连“志于学”也没有达到。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这一段估计孔子是有脾气的,孟懿子老爸生前让他重用孔子,可他没做,孔子才说:“不要违背父母的话”,但孟懿子不知是没听明白,还是装糊涂,没接这话,弄得老夫子下面的话没法说,憋得慌,只能借跟樊迟说话发泄抒发出来。
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这句话跟上一句可能相隔了几十年。这句话里是满满的父母心,生老病死不由人力控制,如果能在人事上不让父母忧心,父母只是担心子女会生病,就是孝道了。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
把能够赡养父母当作孝,还停留在与“犬马”一样的水平,能对父母保持尊敬,才是人与动物的区别。
2.8.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句话与上一句有异曲同工之意,是说孝敬父母不能停留在物质层面,还要上升到“道”的高度,成为一种思想规范,才能持续地传给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