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读安妮宝贝应该还是高中时代,那个时候和生命中最美好的女子一同在校园的院墙角落里读读《乱世佳人》、《欧也妮葛朗台》读红楼,三国,读张爱玲,贾平凹,也读安妮宝贝。
那个时候莫名的喜欢安妮笔下那些倔强的,特立独行的女子,喜欢安妮笔下残败的不完美的爱情。总以为安妮笔下那些穿行在上海酒吧,北京胡同里跌宕的女子们就是我喜欢的女子的样子,总以为安妮笔下那些痛心疾首的,暧昧不清的,残破不全的爱情就是爱情本来的样子。
最近有闲散时间,正好前些日子拿过来的安妮宝贝小说集《八月未央》放在桌上有些时日了,其实这本小说集我之前有看过的,可是如今再读一遍,却并不觉得重复。可能当时也不曾用心,也可能当时看了太多安妮宝贝的故事,已经分辨不清哪本是哪本了。看完《八月未央》,却丝毫不觉得惊喜,心里甚而有很多的遗憾。
28个事故,每个故事都关乎女子,关乎爱情。安妮宝贝笔下的故事题材统一到枯燥,都是爱情,都是年轻男女的爱情,都是年轻男女暧昧不清,残败不堪的爱情,读完以后再看目录《八月未央》、《末世爱情》、《知不知道》、《晚安,乔》……我根本记不清这些故事里的女一号是什么特点,男一号如何出现的,所谓的爱情又是如何的纠缠,残缺,不堪,因为整部集子里所有的故事都惊人的相似,都有着同样的皮肤和五官。
女主角的名字通常如作者呈现的性格个特征一样无谓、桀骜。女主角们通通都具有以下关键词:凌乱的长发,皮肤不好干燥,五官精致,不化妆,棉衣,粗布,脏球鞋,抽烟,孤寂的在城市的夜里穿行。当所有的女子都赋予这些关键词的时候,谁还分得清你是叫未央,还是叫林,还是叫安,还是乔?
而这些叫安的,叫乔的,叫未央的女子们,她们有着惊人的相似的性格特点,她们总是人群中最不合群的那一位,她们通通都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代表,无止境的挣扎可是故事的最后通通以悲情的色调落幕;这些叫安的,叫乔的,叫未央的女子们,通通都耐不住寂寞,害怕一个人的夜晚,无力承受一个人的那种坠落感沉沦感,于是她们睁开极度渴望爱情的双眼,而暧昧也好,纠缠也好,她们的爱情从来都没有真正灿烂的盛开过……何等的残败,不堪?
我懂,这些叫安的,叫乔的,叫未央的女子们,她们的倔强,她们的心里都住着一段玲珑剔透的爱情,那爱情可以让她们凌乱的头发变得温婉,让她们冰凉的十指带上恰到好处的温度,让她们不再像是失去了羽翼的小鸟,在冷漠的城市里孤独的穿行。
所以,她们才一次次的渴望爱情,拥抱爱情,所以她们才一次次的被爱情的残败不缺扇着耳光。何等的无奈,悲怆?
而所有的故事里,男一号通常都是抽象到不行,最多只有英俊两个字。安妮宝贝笔下的男人们都毫无特征,毫无饱和度,毫无存在感,似乎他们不过是女人们发生爱情故事的一个道具而已,如同故事里的酒吧,游戏厅,电影院一样,毫无生机的存在。也许在安妮的心里,骨子里是倦了男人的,所以她笔下的男人们无论是颓靡的,还是清秀理性的,无论是英俊的还是事业有成的所谓成功人士,都一样没有血肉,甚而安妮都不太愿意用过于细腻的笔调来安排他们。
本身安妮宝贝要表达的感觉,我想我是明白的。可是,当一部小说集如此雷同,如此强调的时候,感觉要么是作者真的是无力绕开这些女子,这些残败的感情,这样几次三番的重复式的播放,只不过是让冷寂更冷寂,苍凉更苍凉;要么是作者内心的东西太不够丰盛,只能呈现出一样的感觉来。而现在,我感觉多半是后者。
年少时代那样喜欢看安妮笔下的爱情,总以为爱情本来的样子就应该是倔强的女子,无谓的男人,暧昧不清的眼神,不求朝朝暮暮的沉沦感……总以为只有伤感了的,离散了的,无奈的,残败的爱情才应该是爱情的样子。现在却有不一样的体味,总觉得那个时候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时光,没有真的经历过爱情的痛,所以总以为痛的才是真正的爱情。而现在再看安妮笔下的女子,并不觉得她们是我喜欢的样子,她们多不够自爱,因为过分倔强,脆弱而总是呈现出一种决裂感,这样的女子不是我喜欢的样子,生活本来就是你想要它是什么样子,你就应该是对应的样子,感情亦是如此。伤感,沉沦,因为耐不住寂寞而开始的爱情,终究不过是因为自己不够自爱,不够强大的牺牲品。那些叫安的,叫乔的,叫未央的女子们,她们极度没有安全感,因此她们对感情表现出无比的热情和宽容,可是安全感从来都应该是自己给自己的,自怜,并没有用。当年的我们又何尝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呢?总以为苦闷的,悲怆的,决裂的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才是深刻的样子……其实,真正的笃定,倔强,应该是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样子。
同时代好像还很喜欢韩寒的作品,不知道现在如果再捧起韩寒的《三重门》,看完以后又是什么体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