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给自己挖了一个坑:选了两门外教的口语课。偏偏这两位老师要求严厉,给的分并不高。
我人生第一次不及格,发生在小学三年级的第一次英语考试上。看着这些像汉语拼音的字母,总是记不住它们奇奇怪怪的读音和意思。母亲捧着我的成绩单,有脾气却无处发泄,因为我顶着一张无辜脸,拽着她的衣角,很是委屈:“妈妈,我上课听不懂。”于是,快放假的那几天里,每天放学,妈妈会领着我到院子里找大姐姐教我认读英语单词,记不住,我便拿铅笔用汉字将读音标在单词上方,最后去找英语老师补考,勉强换得一个良。
从此,我和英语的关系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在成长的路上一路托我的后腿,高考也是在她身上败得惨烈。我总觉得没有英语我也可以过的很好,反正我在中国生活,熬药大大小小的英语考试我就要迎来革命的胜利了。
然而,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选择学校和专业时很被动。无奈之下,我的专业偏偏对英语要求高。进入大学,听或看到英语的时刻反而更多了,看也看不懂,听也听不懂,看着别人谈笑风生,自己像个傻子一样凉在一旁,心里有些失落。"哼,我要听懂他们到底说的啥!”在退改选的最后一天,我选了两门外教的口语课。
第一节口语课,我完全懵了。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看着周围的同学跟着老师互动,心里的胆怯和羞涩止不住的冒出来,我默默的所在教室的一角低着头,希望老师不要看到我。口语课是小班授课,老师不会“放过”任何一位同学。在与同学的对话时,我没法用英语表达自己所想,只能不停的用"yes""no"搪塞对方,对于没法让搭档得到练习,我真的深感抱歉。与老师对话时,我更害羞了,涨红着脸憋不出一句英语,只能不停的重复着“sorry”.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也听不懂,最后只得厚着脸皮问同学。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英语水平,和我的同学们相距甚远。很后悔选了这门课,可此时的我已经没有回头路了。
选择是脑子一热做出的决定。填坑却是用很多精力和时间来填补的一个漫长过程。为了期末不挂科,每天从睁开眼睛的那一刻起,便是英语听力,闭上眼睛时还在想英语单词,课间或者午休时,自己找一个人少的地方默默的小声读英语。我从没想过,有一天我会认真的学习这门我躲避了13年的科目,全力以赴。
以前我总觉得英语没用,我在中国生活,说汉语,我可以不去外企,不做和英语有关的工作,不嫁外国人,看国外电影有中文字幕,生活用品的英文说明书可以查金山词霸……不用和英语较真的世界里,我活的很安逸啊。其实并非如此,真的会没用吗?我不知道我现在拼死较真学的英语以后会不会派上用场,但我知道,我现在所学的东西都将组成我的人生。
高中时物理不好的同学抱怨过:“学物理有什么用?就只是为了考试,我又不当物理学家。” 可你曾想过,也许长大后的一天,你的孩纸会问你:“妈妈,为什么会有彩虹?”你可以很从容的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解释给她听。也许饭局上朋友间聊天时聊到了数码相机,有人会问单反相机和微单有什么区别啊?你可以告诉她单反和微单不同的成像原理……化学数学亦是如此。这些都是你曾经所学的知识构建出的人生啊。
知识没有所谓的有用没用,它们就是你自己,都是你人生的一部分,真真切切的存在在你的生活里,组成了你的人生。
挑战舒适区绝对是一个特别的经历,值得一过。挑战舒适区,你必须要有一个动力,这个动力或者说是目标真切的刺激着你,而不是无所谓的光大喊一句“我想学好英语。”。动力或目标不是你内心迫切的愿望的话,这种挑战只是徒劳,总会半途而废的。比如我过去的13年大大小小的英语考试失利时,我也突然奋发学英语,坚持了没几周就放弃了,因为那不是我内心的迫切愿望,只是我觉得我应该要学好英语才行,其实我挺烦它的。我现在主动奋发想上学英语,是因为我特别害怕外教的口语课挂科,以及不希望自己在口语课上丢脸,挂科和丢脸都让我非常难受。我会继续攻克我的英语,希望有一天我可以有资格写篇文,题目我都想好了,就叫它《论英语学渣如何逆袭成口语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