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你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昨晚,小猫接到一个学妹的电话,她边哭边笑地说:学姐,你知道吗?我考上了,复旦研究生。
难怪,她会如此失态。去年,她家里发生了太多的事,奶奶去世,妈妈病重,生活几乎压得她喘不过气。
她深夜打电话给我说:姐,我撑不住了,太累了,太累了,然后崩溃大哭。
我只能等她情绪平复了,再跟她说:你选择放弃,没有人会怪你,但你想要放弃时,想想莉兹·莫里当初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所幸,她坚持下来了,妈妈的病情也在春节后得到了控制,一切都是好的结局。
小猫跟学妹说的莉兹·莫里,就是今天要推荐电影《风雨哈佛路》的主人翁。这部电影不是鸡汤,而是真正的励志,是由莉兹·莫里的真实故事改编的。
一个出生在美国贫民窟,却考上哈佛,改变命运的女孩的故事。
莉兹从小生活在满是毒品、艾滋、饥恶的贫民窟里,父母都是瘾君子,母亲还有精神分裂。
这样的父母根本没有办法照顾她和姐姐,母亲甚至会抢她们吃饭的钱去买毒品。
在这样的家庭里,莉兹根本得不到正常的生活,为了照顾母亲,她没办法正常去上学,即使这样她的成绩还是班上最优秀的。
可她并不想去学校,因为常年不洗澡,身上穿着破烂发臭的衣服,头发里爬满了虱子,同学们都排挤她,学校的生活让她感觉很自卑。
但她却不能跟老师说:我的家不是能走出正常人的地方。
母亲患上了艾滋病,父亲进了收容所,莉兹被送到了女童收容院。直到15岁,才被送到母亲那里。
虽然,母亲从未尽过自己的责任,但莉兹心底明白母亲是爱她的,只是母亲控制不了自己,对自己无能为力。
莉兹开始重新上学,也认识一群朋友,她决定辍学,跟朋友去流浪。
莉兹的流浪,没那么浪漫。白天去街边乞讨,或者去商店里偷东西,晚上就在地铁凑合一晚。
真正让莉兹下决心改变的是,她母亲的死。
母亲的葬礼,只有棺木,没有墓碑,没有牧师,连简单的仪式都没有,如此地悲凉。却让她明白了人死后,什么都没有意义。
一个星期后,她可能就找不到母亲的墓在哪了。但是又怎么样呢?母亲永远活在她的心底,可她却是彻底地无家可归了。
16岁的莉兹开始思考自己的现状与未来,她知道如果自己不改变,就会顺着一个下降的螺旋到一个更糟的地方。
在生活变得更糟糕之前,她找以前的邻居请求帮助,她说:我不想做个傻瓜,我要去上学。
莉兹找到一家公立中学,参加入学面试。在填表的那刻,她知道自己现在要做出选择,逃避还是面对?
她可以为自己的不幸寻找各种借口,然后对生活低头,也可以迫使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
莉兹选择了后者。
莉兹跟校长说:我需要一次机会爬出我出生的那个环境,我知道有一个更好的世界,有更好的生活,我希望在那里生活。
人们总是愿意给肯努力,肯上进的人一次机会,莉兹得到了这次上学的机会。
而这次机会,改变了她的一生。
莉兹没有地方住,也没有地方写作业。所以她尽可能地呆在学校,她永远是第一个到学校,最后一个离开的。
莉兹知道自己比同龄人落后太多了,她不想高中毕业就21岁了。所以她拼命学习,一年念10门课,打算用两年的时间读完高中四年的学业。
连老师都告诉她:这不太可能,你会把自己累死的。
但莉兹做到了,她没日没夜地读书,地铁上读书,打工边洗盘子边看墙上贴着的知识内容。
她不仅两年完成了四年的学业,而且是以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
莉兹的努力,换来了去哈佛大学参观的机会。
当她站在哈佛校园里,呼吸着哈佛的空气。
莉兹在想:是什么让这些人如此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出身吗?如果我更努力一点呢?
老师告诉她:到哈佛上学,是一种渴望,但不是不可能的。
莉兹说:我想去哈佛,受最好的教育,读最好的书。做这件事,用尽了我所有 的力气,但我必须这么做,我没有选择。
莉兹申请了纽约时报的奖学金,每年12000美元,共4年,可以支付她大学的学费。
在纽约时报的面试上, 莉兹说,她知道造成自己现状的原因是什么,所以她不问命运为什么不公?
只知道,自己必须努力离开从小成长的环境。
世上没有白走的路,也没有被辜负的努力,莉兹得到了纽约时报的奖学金,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哈佛大学。
在纽约时报的颁奖礼上,她说:所有的事情都改变了,我的生命不会再如以前了。我感到幸运,是因为所有的安全感都被抛在脑后,我必须迫使自己向前,因为我没有后路。
有人说,人生就像玩纸牌,发牌的是上帝,但出牌的是自己。
原本长大后,可能重复着父母的生活,用性、暴力、毒品来麻醉自己,挣扎着活下去。但她却用自己的坚韧、执着,打破了出身的限制,贫困的束缚,改变了她的生活与未来。
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自己的父母,不能选择更好的学校,但这都不是我们不努力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