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急速变化的时代,有人选择过扑流萤、数星星、采菊东篱下式的生活,有人选择勇立潮头、斗舸争流的生活,我觉得都没有错。对于年轻人,如果你选择后一种生活,就要规划自己向复合型跨界人才方向发展。
这几天读蒂姆.费里斯的《巨人的工具》觉得挺有意思。蒂姆是美国畅销书作家,风险投资家,一个传奇的终生学习着,身上总是昂扬着自由和自信的气息。
蒂姆的一个TED演讲很出名,标题是“无所畏惧,学无止境”,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搜来看看。
蒂姆主办了一个在美国风靡一时的个人成长类播客,每期邀请一位不同行业的高手来做客。嘉宾会在聊天时畅谈自己生活和事业中使用的各种绝招儿、原则或心法,这本书就是蒂姆采访过的200多位行业翘楚的个人心法的汇编。
蒂姆的播客在美国年轻人中影响力很大。曾经有一次,一位嘉宾分享自己保持旺盛精力的食谱,第二天全美超市的鲑鱼罐头就卖光了。还有一次,蒂姆采访一位前特种兵指挥官,这位嘉宾谈到他每天早晨4.45分起床,之后在twitter上就自发成立了#4.45分起床#的打卡群,群成员发推文都配一张腕表的照片,照片上的指针指向凌晨4.45,直到这期节目过后一年多,这个twitter群组还异常活跃。
这本书中有很多引人思索的片段,其中让我感触较深的一段是漫画“呆伯特”的作者斯科特.亚当斯的谈话。他说,急速发展的技术进步对年轻人构成挑战,引发职场焦虑,年轻人应仔细规划如何构造自己的不可替代的优势。
亚当斯给出的思路有两种。一种方案是在某一个领域让自己达到前10%的水平,这种方案无疑是非常困难和充满艰辛的。拿计算机编程来说吧,中国有多少程序员?500万?要想成为其中顶尖的10%,你需要成为前50万名,才能拿到相对不错的薪水。要想拿超高薪水,则可能需要成为前1%,即战胜490万名程序员,成为程序员中的“大祭司”才能站在行业的金字塔尖上。
亚当斯自己走的是另一条道路,就是我们说的跨界人才之路。他说,你可以选择两个技能,把这两个技能磨练到前25%的水平,这就相对容易些。同时拥有两个水平能排入前25%的技能,这种人其实也是非常少的。例如亚当斯的绘画并没能达到艺术家的水平,但还算精通。同时亚当斯也不能算是顶尖的作家,但他通过常年的写作练习,创作幽默小品文的本领也挺不错。
亚当斯把这两个技能结合起来,就促成了著名漫画“呆伯特”的诞生。“呆伯特”漫画诞生后,各大出版社的邀约纷至沓来,请亚当斯给他们的报纸做专栏或约他出书。现在,亚当斯手中来自大型媒体集团的写作合同已经排起了长队。
如果把60万年前人类的出现直到今天的历史浓缩成一天的话,那么1946年计算机诞生的时刻就相当于23点59分59秒。但从彼时到现在却承包了人类历史上大部分的技术革新和进步,这就是《奇点临近》中介绍的指数型加速发展的现象。
技术进步对产业的颠覆无时不在。近些年,网络购物使购物中心凋零,不得不裁掉大部分售货员和收银员。手机的拍照功能使柯达这个过去风光无两的公司滑落神坛;我有很多朋友过去是通信设备领域的专家,现在诺基亚、北电、西门子等通信巨头在哪里?我的朋友只好转行去做了保险推销。过几年无人驾驶汽车上路后,你觉得司机这个职业还会存在吗?汽车保险业呢?李开复说十年后50%的职位将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放射科医生、法律顾问、人工座席工作人员等等职位都会慢慢消失。
所以,当前的时代倡导终生学习,倡导成为复合型跨界人才。过去有一种多面手型人才,人们管他们叫“万金油”,这是一种稍微有点贬义的称呼,是说他们什么都知道一点,什么都不精通。
我们不要做万金油,我们要做瑞士军刀,瑞士军刀有很多种功能,而且每种功能都非常好用,这才是未来需要的通才。
马克.安德森曾经把上面提到的瑞士军刀型概念称为“成为总裁的秘诀,所有成功的总裁都是这个样子的”。他建议到,你可以在学校里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争取获得不同类型的学位组合,比如“工程学学士+工商管理学学位”,“法学学位+工商管理学位”,或者“物理学学位+经济学学位”,两个专业的跨度越大,越有助于你将来思维的创新的发展。
当然,如果有的同学能在某一方面达到最顶尖10%的水平,同时还能在其他几个方面达到前25%的水平,那就是我们所说的T字形人才或π字形人才,那恭喜你,你一定是公司老板抢破头的“香饽饽”。
我经常想,当代的人比400年前达芬奇时代的人聪明吗?从生理上来讲,可能并不聪明多少。可是,当代人做出了比那时候的人多得多的创新,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程度比那时的人类要快很多。为什么?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当代人有更多前人积累的知识财富可以利用,有更多的“巨人的肩膀”可以站到上面去。
《巨人的工具》这本书值得有志于投身时代大潮的年轻人读一读,因为它提供了很多当代大师高手的原则、箴言和感悟。领悟它们、践行它们,年轻人可以借用巨人的工具箱、站到巨人的肩膀上,向一个绘有星辰大海的目标出发远航。
-END-
By 库车听风@简书
标签:视野 跨界 人才 人力 职场 成长 通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