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光华走后,李嘉峰反而没了困意。他看到房间正中挂着一幅画,画面上是个妙龄女子手扶栏杆,从房间开着的一扇窗户远眺不远处的一座塔。沐浴在夕阳间的那座塔金光灿灿,女子整个人也镀上了一层金光。画面右下角是个篆字印章,李嘉峰认了半天也没认出画家名字。他走到窗边推开窗户望出去,目光越过建在山麓斜面上的庭院,看见不远处有座塔,正是画家挂在房间那幅画上的塔。
夕阳落山之后的美景美不胜收。透过松树和楠木的枝丫,可以看到远处城市里的万家灯火。李嘉峰眺望着远处的灯火,思绪不觉间回到了从前。
李嘉峰祖祖辈辈都是竹编手艺人,传到他这已是第五代了。打从孩童起,他就在家人带领下学习竹编。他心灵手巧,很多东西一学就会。在他十八岁时,他编的东西已经成了人们眼中的工艺品。不久,他就顶门立户,接过了父辈竹编世家的担子。他后来编的一只竹篮、一只竹编杯套,被当地竹工艺厂精心保留下来,并作为精品陈列出来。两件产品用篾细而均、编法紧密、造型典雅。当年,很多知名竹编人士、企业家对它们爱不释手,有人想出高价买,他都没舍得卖。
在有“竹子王国”之称的他的家乡,竹筷、竹篮、竹席等生活老物件,一直都是他们这个竹编世家的主打产品;他们倚靠这项代代相传的竹编技艺,收入稳定,家境殷实。
记得有一年,他与儿子从广交会回来,靠着20个竹编精编样品和“手势外语”,一举拿下了10万美元的国际大订单。而他不知道的是,同在那一年的广交会上,有人凭借一幅作品,就卖了4万元。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卢光华。
当然,这还是他后来从一位同行那儿得知的。当时他还以傲慢的语气撇嘴说道:“简直是异想天开!怎么可能?一个竹编,再是精品,也卖不了这么高的价!”想到他那两件展示在竹工艺厂的精品,当年有人出的最高价也不过区区两千元钱。“是真的,听说是竹编的《兰亭序》书法作品。”那位同行说。“什么?书法也能编成竹制品?”李嘉峰不可置信地晃晃他的“地中海”脑袋,像听了个笑话似的,甩手扬长而去。
有道是,同行是冤家。这之后,李嘉峰不自觉地对这个叫卢光华的同行关注起来。
他从业内各个渠道拼凑起有关卢光华的信息:
卢光华,东阳北后周村人,祖父、父亲都是篾匠。23岁时,由一名民办教师被下放回乡务农。为了生计,他白天下地、晚上学竹编,掌握了挑、压、弹等一系列技法。“卢篾匠”很快成为当地集市上抢手货的标识。30岁,因看到外商廉价收购国内竹工艺品再以数十倍高价出售,他“心不平、气难咽”,开始做“升级版”竹工艺品,于是干了8年机械又枯燥的剖篾、分篾,能将碗口粗的竹子剖成近万根细丝。后来,他“转行”做起了竹编书画,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近些年,实用的手工竹编产品越来越难卖了。
难道世道真的变了吗?数千年来,竹子入诗入画,即使在有着千年竹编历史的李嘉峰家乡,将两者大幅融合创作的,也从未有过。而卢光华可以说走出了一条独创的道路。
夜色已深。天边一道上弦月如流水一般倾泻进房间。远处城市的灯火被一层薄云笼罩着,看上云雾朦胧的。
李嘉峰好像从回忆中醒过来一样,抬眼看了看窗外,又低头看了看手表,已经午夜一点十分了。他躺到床上,却是翻来覆去睡不着。
李嘉峰这次出门的心情是很复杂的。家里滞销的竹艺产品已堆积如山了,他找了很多过去的老朋友帮忙推销,都没什么效果。前段时间,他看见75岁的卢光华发的一条视频,猛然有了想来一看究竟的想法。
视频还是儿子拿给他看的。令他吃惊的是,卢光华这个七十多岁的老家伙玩得还挺新潮,视频是一个配着抒情摇滚风背景音乐的照片合集。打头和压轴的两张一样,是他上个月被授予的“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的奖杯。这是亚太地区手工艺人最高国际级别的荣誉,国内获得者尚不足百人,而他是竹艺界的首位。短短20秒视频,浓缩了他从业半个多世纪的经历。
李嘉峰对卢光华从一开始的不屑到现在是既羡慕又嫉妒。这老家伙近些年赚得盆满钵满不说,还囊括了所有业界的最高奖项。最让李嘉峰气不过的是,他一个出自竹编世家的人,竟干不过半道出身的卢光华!他心有不甘,却又不得不服。
手工艺行内有句老话叫“隔行如隔山”。从传统的竹编制品到竹编书画作品,没有扎实精湛的书画底子,是根本做不出栩栩如生的作品的。他知道,卢光华的作品都已价值不菲:那版竹编《兰亭序》共5件,其中一件在广交会上以4万元成交;后来他创作的精细竹编《清明上河图》,市场价约在150万元,《百骏图》约128万元;他捐给母校的自书版《兰亭序》立屏,价值也在80万元……
李嘉峰记得,有一年夏天,他与卢光华在一次国际竹编工艺大赛上相遇。当时,卢光华已经是业界知名人士了。他被人们围拢着,他温文尔雅地与人谈笑着,他端庄自若的样子,连同他那头银色的白发,都尽显着优雅的魅力。看到有人在卢光华面前点头哈腰的样,李嘉峰心里酸酸的:想当年,别人看见他也是这样子。而今虽不如昔,可自己仍是业界知名的老艺人,论资历比他卢光华还老,但现在别人都去拜见他,却没有人来拜我!李嘉峰在会场一角,远远地看到这一幕,感到周身凉嗖嗖的,整个人都被一种强烈的孤独寂寞感包围。他怅然若失,就好像失去了什么宝贵的东西。
那天,李嘉峰落寞地走出会场,来到吸烟室点燃一支烟默默地吸着。就在他神思恍惚之际,一个声音传来,“李老呀,我正找你呢。”回头一看,正是卢光华,微笑着走上前来,伸出手要与他握手。
“找我干吗?你一个国际大师有那么多人围着还不够忙吗?”
“你就别取笑我了。李老呀,你才是我们业界的金字招牌呢。”
“得得得,你就别给我戴高帽了。”
“我说李老呀,你看近几年传统竹编制品不好卖了,像您这样的金字招牌就没感受到来自市场的寒风吗?”
“这我倒没觉得,我觉得市场挺好,没你说得那么玄。”
“现在已经有很多传统行业面临危机了,这也倒逼我们不能守着老传统安于现状,不求思变了,需要不断守正创新,重新激发市场的活力。你真没打算带个头,带着我们打破老传统,再创新一下?”
“我就是个吃传统手艺饭的,你做的那些我也学不来。”
“我也没说让你学我。我有一些不同行业的朋友,想介绍你认识一下,你们之间可以交流交流,互通有无。你作为我们业界的员老,可谓宝刀不老,只要你带个头,相信会为传统竹编技艺闯出一条新路的。”
“你就别给我灌迷魂汤了!”
“你这个老顽固,我牵线请你出马与别的行业人士合作,不是为我,也不是只为你,而是为了我们整个行业!”
“你说的我不感兴趣。我只信老辈人说的,历史越久的东西越吃香。”
“可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转变了,传统竹编制品已经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了……”
那次对话,他们不欢而散。李嘉峰觉得卢光华拿他行业协会负责人的派头以势压人,他才不吃他那一套呢!跟他谈什么创新,谁想创新谁创去!
可后来短短几年间,实用的手工竹编产品真如卢光华预料的,越来越难卖了。经历了数十载风风雨雨的竹编技艺,到了李嘉峰儿子和孙子这一代,已面临着产品积压、市场打不开销路的困境。而卢光华以竹子入诗入画的竹编作品,单幅价格动辄就是上百万!这在李嘉峰看来无异于天价。而就是这样的天价作品,却在市场非常抢手,卢光华和他的作品在国际上还屡获大奖。
李嘉峰想不明白,真的是时代变了吗?